石楣杆又称石桅杆,石旗杆或石桅樯,是中国古代当家里有人成功考取功名时,便会立起一根石柱,因此可以从石柱的数量大致了解此家族的威望。石柱的底座为楣杆石。
一般而言,楣杆有三到四节,每一节接合处会有一块方形石制斗拱,基座会有两块长方石柱,中间凿洞嵌住中心楣杆。第一节做成一只石笔的形状;第二节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由两块石柱嵌住,左右石柱各刻有中举日期,中举人的姓名。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则越高,雕饰也越多越精致。
中国自隋代开始有科举制度,考中举人、进士、点翰林的人,便在自己老家立起楣杆,既可光耀门楣,也能激励其他学子。而秀才、贡生、监生等一般不可竖楣杆。但后来,朝廷也允许贡生以上立楣杆。
古时客家人并没有把旗杆称作“楣”。把旗杆称“楣”的,是中国江浙一带才有的方言。为求考试顺利,在临考之前,有些家庭会在自家门前自行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称的“楣”。如果中举,就不用把旗杆撤走;反之,就要把旗杆撤下,称作“倒楣”,即倒楣(倒霉)的由来。
历史上的楣杆分为木楣与石楣,举人竖立木楣;进士、翰林竖石楣。木楣以杉木制成,经风吹日晒易腐蚀倒塌,可经官府核准后更换;石楣以花岗岩制成,通常可造得比木楣高,而现在保存完好的皆为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