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 (东亚)

✍ dations ◷ 2025-07-22 08:40:43 #中国历史学,东亚古代史书

史书依种类可分成正史、野史、别史、杂史等。东亚传统的史书依体例又可分为纪传体(以人物为主轴)、编年体(以时间为主轴)、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轴)、别史体(以国为主轴)、杂史体(以遗文旧事为主轴)、政书体(又称会要体,以典制为主轴)、史评体(以史事评论为主轴)、纲目体(以年表为主轴)、谱牒体(以宗谱为主轴)等等,依时间又可分通史与断代史、国别史等。中国最著名的史书莫过于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与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人称“史学两司马”。

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如晋国之《乘 (史书)》、郑国之《志》、楚国之《梼杌》、鲁国之《春秋》等,《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编年体的优点是方便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避免叙事重复,《资治通鉴》的成功开创了撰写编年史的高潮。陈寅恪曾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编年体盛行起来,从而产生了纲目体与纪事本末体,梁启超以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范晔撰著《后汉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张辅根据《史记》、《汉书》字数多寡来评价作者,“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所以认为《史记》优于《汉书》。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

袁宏谈及写作动机说:“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袁山松撰写《后汉书》,他总结说:“书之为难也有五:烦而不整,一难也;俗而不典,二难也;书不实录,三难也;赏罚不中,四难也;文不胜质,五难也。”

杜佑推出《通典》后,史书增加了典制体,又衍生了会要体。

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主张以《表》、《典》、《记》、《考纪》、《别录》等五种体例来撰写历史;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主张以《年表》、《载记》、《志略》、《传志》四种体例撰写历史。

梁启超在《新史学》将史籍划分为十种二十三类,即正史(官书、别史)、编年、纪事本末(通体、别体)、政书(通体、别体、小纪)、杂史(综记、琐记、诏令奏议)、传记(通体、别体二)、地志(通体、别体)、学史、史学(理论、事论、杂论)、附庸(考据、注释)等。

日本最迟自飞鸟时代起开始自行编纂史书,以纪传体为主,最初有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编著的《天皇记(日语:天皇記)》、国记(日语:国記)、《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记(日语: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記)》等,但前二者已散佚。而编年体轶书《旧辞》更可能在六世纪或之前已成书。之后的《帝纪》则是谱牒体。

奈良时代起,日本史书出现了特有的国史体,为编年体的分支,内容及编幅较为简略,《续日本纪》为第一本国史体史书。

刘知几将史学文献典籍分为六类,“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阮孝绪《七录》分史部为十二类,即《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隋志》分史书为十三类,即《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杂传》,《仪注》,《地理》,《谱系》,《簿录》,《刑法》。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分十五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章炳麟称明末浙东史学:“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编集成书。史书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被指是统治者的治国工具。刘知几称之:“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其中有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龙气包围之类。而在当时修书时皇帝必定会对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说话,删除负面事件,如唐太宗的皇位问题。而后代的皇帝亦会对前朝的历史加以篡改,以保证江山正统,清朝的历史则被指是褒扬满族对中国的贡献。即便在现代,不论资讯如何发达,亦常常出现消息被封锁的情况,所以学者只能认为史书皆有不少虚构成分。

相关

  • 海佛烈克极限海佛烈克极限、海夫力克极限(英语:Hayflick limit),又称海佛烈克现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的是一个正常的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限制。经验证据(英语:Empir
  • 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英语:basal metabolic rate,首字母缩写BMR)是指在自然温度环境中,恒温动物(比如人)的身体在非剧烈活动的状态下,处于非消化状态,维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这些能量主
  • 种 (消歧义)种可以指:
  • 北京话北京话、北京方言,属于汉语官话北京官话的京师片(亦称幽燕片京承小片),流传于北京市区。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县的方言。说话人带有明显的儿化尾音,有人
  • 12-羟基硬脂酸12-羟基硬脂酸(12-Hydroxystearic acid),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可燃;低毒。用于防锈润滑脂如锂基润滑油的配制。由蓖麻油在镍铝催化剂存在下于185°C、5MPa条件下进行
  • 壳溪页岩层壳溪页岩层(Shell Creek Shale)是美国蒙大拿州的一处黑色页岩:2地质形成层,位于大角国家森林内的大角盆地:1,曾出土不少独特的无脊椎动物的化石标本。页岩层保存了可追朔至白垩
  • 周春秀周春秀(1978年11月15日-),河南社旗人,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有“赵友凤二世”之称。生于中国河南社旗县赊店镇周庄村,周春秀11岁进入社旗县体委体育队,1996年,周春秀以优异成绩毕业
  •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是中国2002年开始进行的一项历史研究项目,计划为时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主办。东北工程课题包括三大系列:研究类、
  • 林增控股林增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林增控股(英语:Lum Chang Holdings Limited,SGX:L19),在1940年由林增先生创立,主要业务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经营房地产及建筑行业。主席为林钧城,总裁为林国威。
  • 小詹姆斯·布雷萨特小詹姆斯·布雷萨特(James Breathitt, Jr.,1890年12月14日-1934年10月29日),是一名来自美国肯塔基州霍普金斯的政治家。他毕业于森特学院(英语:Centre College)。后担任肯塔基州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