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伞凸面
白剌鳞鹅膏菌(学名:)是一种担子菌门真菌,隶属于鹅膏菌属。这种真菌是一种体形较大,颜色为白色或象牙色的蘑菇,其特征为刺状或疣状的菌盖。这种真菌主要在白垩质土壤上的山毛榉下生长,并且早于大多数南英格兰蘑菇出现。这种真菌经常以单独或一小群的形式出现,因此获得“孤独的鹅膏菌”(The Solitary Amanita)或“孤独的欧洲鹅膏菌”(European Solitary Lepidella)。这种真菌非常耐旱。孤立鹅膏菌()是这种真菌的异名。
白剌鳞鹅膏菌最早是由意大利真菌学家卡罗·维塔迪尼(英语:Carlo Vittadini)(Carlo Vittadini)于1835年描述的,其学名为白剌鳞伞菌()。后来,法国真菌学家吕西安·克莱(英语:Lucien Quélet)(Lucien Quélet)将其学名改为现名。这种真菌的学名中的“echinocephala” 源自古希腊文“”和“”。“”的意思是“刺猬”,而“”的意思则是“头”。而让·巴蒂斯特·弗朗索瓦·皮埃尔·比利亚尔(Jean Baptiste François Pierre Bulliard)和埃利亚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则将其命名为孤立鹅膏菌。
白剌鳞鹅膏菌的菌盖直径能达15厘米(6英寸),颜色为白色、象牙色或银灰色。其菌盖呈凸面状,并且满布锥体疣,且其数量会随着接近边缘而减少。这些疣是早期覆盖着这种真菌的菌伞膜(英语:universal veil)的残余物。年轻的白剌鳞鹅膏菌颜色较深,且有时候形状犹如一个两层面包,并且有一个凸起的环形底部。其菌柄长8–16厘米(3–6英寸),2–3厘米(0.8–1.2英寸)厚,并且在其底座上有几个菌环。这种真菌能够深深扎根,通常在地表下横向生长。其菌环很薄,并且非常脆弱,并且经常连接着菌柄。其菌褶呈奶油色,但有时候有着淡淡的绿色,大部分菌褶是自由下垂的。其菌肉呈白色,并且有着难闻的气味。
因为有着相同的生境,所以松果鹅膏菌(英语:Amanita strobiliformis)和白鳞粗柄鹅膏菌(英语:Amanita vittadinii)在过去一直被误以为是白剌鳞鹅膏菌。
白剌鳞鹅膏菌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和北美。这种真菌主要在夏季至初秋期间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出现,并且会在轻盈干燥的石灰质土壤上或硬木上生长。这种真菌经常生长于山毛榉、椴树和松柏下,并且是很耐旱的,因此能够抵御西亚和北美西部的干旱气候。
部分食评家认为白剌鳞鹅膏菌是可供食用的,但是为了避免误吃外观相似的其他有毒鹅膏菌属真菌,所以大部分食评家均不建议食用的这种真菌。另外,这种真菌也是罕见的,并且是受保护的,因此不应食用。近来,有研究显示这种真菌能够生物累积银,但是银是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毒性的,因此这种真菌仍然是无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