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垃圾带

✍ dations ◷ 2025-11-09 22:09:02 #太平洋垃圾带
太平洋垃圾带,又亦作称太平洋垃圾岛,是东太平洋上从美国的加州到夏威夷州的一个巨型垃圾积聚范围。在太平洋,北太平洋环流系统是相对静止的区域,此区主要为副热带高压带,水流旋转的方向将周围的废物带进来,导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积,这些像是漂浮的“云状”废物被称为太平洋垃圾带(块),东方垃圾块或是太平洋垃圾旋涡。在1988年,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发表一篇描述太平洋垃圾带的论文。该篇论文是奠基于多名阿拉斯加方面学者研究北太平洋水面上塑胶的结果。1997年,帆船运动员与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Charles J. Moore)在驾船回洛杉矶的途中,发现了一片遍布塑料瓶和其它垃圾的海域。西雅图的海洋学家Curtis Ebbesmeyer注意到此事,并将其命名为“东垃圾带”(英语:Eastern Garbage Patch,缩写EGP)。他擅长追踪洋流和在船上丢失的货物的运动情况,其中包括橡皮鸭沐浴玩具和耐克网球鞋。几年来,摩尔一直在研究北太平洋环流系统的漂浮塑胶物,他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利用0.9x0.15平方米的长方形开口的拖网打捞,统计这些塑胶物的分布每平方公里约有334万片,平均重量约每平方公里5.1公斤。拖网深度约10米发现的废弃物不及实际的一半,原因是拖网被硅藻和浮游生物阻塞。有大量塑料瓶盖、塑料袋、高频绝缘材料和微小的塑料芯片漂浮在海面上。阳光和海浪慢慢分解它们,使它们变成小碎片。这些碎片悬浮在海面下,试图给这个塑料大陆绘图的船只和卫星根本看不到它们。但是在后来用拖网捕鱼的过程中,摩尔发现这些碎片的数量是浮游生物的6倍。长期来看,许多漂流物是可生物分解的,现在此环流系统中增积了大量的塑胶物和海洋废弃物。相较于生物分解,塑胶类因光而碎裂成细小的碎片后,这些碎片仍为聚合物,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难分解掉。 有些塑胶因光照碎裂后,形成另一种污染,因为漂浮废物和浮游动物相似,被低阶异养生物摄取后进入了食物链。以2001年的发现为例,大量的塑胶废物已超越了浮游生物的数量(该区的主要动物),这些塑胶碎片最后进了海鸟和海洋动物的胃。其他的资料显示漂浮垃圾块约莫有德州的两倍大。研究员Marcus Eriksen博士相信太平洋垃圾块实际上是两个循环的垃圾块相连而成。Eriksen博士说此环流系统在加州外海绵延有500海里,横跨北太平洋至日本海岸附近。环流系统位置稍微转移时,漂浮物会离开此环流系统,这些漂浮物则会有机会被冲上附近的海岸。1990年Hansa Carrier号货轮的货柜因飓风而掉落,里头有约8万双的Nike运动鞋,这些运动鞋于1992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陆续上岸,在之后的三年,夏威夷海岸也可见这些球鞋。类似的情形发生在1992年,一艘货轮掉落了2万9千至3万个不等的塑胶黄色小鸭、蓝海龟和绿青蛙这类浴缸玩具,1994年则有曲棍球具掉落海上的事件。这些掉落物的流向,也成为全球洋流动向研究的数据来源。许多研究单位请求公民协助提报这些特定漂流物上岸的地点,作为表面和深层洋流的追纵研究。在艾伦·韦曼(Alan Weiman)所著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中,也讨论了此垃圾带。生态学家们警告称,这些漂浮从海洋上的垃圾将对水生生物构成严重威胁。他们解释说,鸟类会错误地将塑料当成食物,导致消耗系统受到阻塞。这样一来,误食塑料的鸟类最终将因饥饿而死。同时,塑料的自然降解过程长达数十年。有一些地方政府已尝试着禁止生产和在商店中使用塑料袋,并建议消费者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网兜。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造成的破坏,比那些较大的塑料垃圾导致的窒息、诱捕和拥堵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些塑料碎片在被小鱼误食以前,就像海绵一样会不断吸附重金属和污染物。它们通过较大的鱼、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向食物链的上层移动过程中,毒性会不断被浓缩。The Ocean Cleanup

相关

  •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英语: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亦称威尔森氏症(英语:Wilson's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体内会积聚铜。典型的症状都跟脑部和肝脏有关,肝脏相关症状有呕
  • 利宾纳利宾纳(Ribena) 是一种源自英国的饮品,由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Vernon Charley于1933年首次调制,当时是为了研发一种用水果制造的糖浆,选用了在英国容易大量种植的黑加仑子作为原料
  • 脑血管障壁脑血管障壁(英语:blood–brain barrier ,BBB),也称为血脑屏障或血脑障壁,指在血管和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的“屏障”。19世纪末,保罗·埃尔利希在一个实
  • H[SbFsub6/sub]氟锑酸(化学式:HSbF6)或称六氟锑酸,是氢氟酸和五氟化锑反应后的产物。以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时成为现在已知最强的超强酸,实验证明能分解碳氢化合物,产生碳正离子以及氢气。氢氟酸(HF)
  • 巨型短面袋鼠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是一属生活在更新世澳洲的袋鼠。P. goliah是体型最大的袋鼠,站立时约有3米高,重232公斤。巨型短面袋鼠的面扁平,眼睛向前。每一只脚上只有一只脚趾,就像
  • 温斯乔火灾坐标:54°25′27″N 3°29′54″W / 54.4243°N 3.4982°W / 54.4243; -3.4982温斯乔火灾(英语:Windscale fire),是指1957年10月10日,在英国坎伯兰(现坎布里亚郡塞拉菲尔德(英语:Sell
  • 720110 数学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 力学 140 物理学 150 化学 160 天文学 170 地球科学 180 生物学210 农学 220 林学 230 畜牧、兽医科学 240 水产学310 
  • 树火纪念纸博物馆树火纪念纸博物馆(英语:Suho Paper Memorial Museum,简称树火纸博、纸博)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占地160坪,由财团法人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英语: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
  • 三读通过三读 (Reading) 是立法机关的一种立法程序,产生于英国西敏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在通过一项法案或拒绝通过法案前,需要多次宣读法案条文而得名。在该程序中,立法代表及政府代表会
  • 加那利洋流加那利洋流(Canary Current),或称为加那利凉流,为一个北大西洋漂流向南分支出来的洋流,并且向西南流动远至塞内加尔而且亦在此处转往西流。加那利洋流把水面下有丰富养分的水带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