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开大学校钟
✍ dations ◷ 2025-11-12 04:41:43 #南开大学校钟
南开大学校钟,最早原为铸于1878年的海光寺大钟,1923年南开大学位于八里台的新校址落成之际,海光寺将大钟赠予南开大学作为校钟。1937年,在日军侵华的战火中丢失,至战后搜寻仍下落不明。1997年,南开大学早期校园毁于战火60周年之际,校方决定重新铸造南开大学校钟,并刻上校训、校歌及铭文,立于南开大学主楼北侧。大钟在作为南开大学校钟前,曾是海光寺大钟,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于1878年铸造,重1.3万斤。光绪七年(1881年),德国政府将这座大钟送给清政府作为礼物,李鸿章将此钟安置于海光寺,并让天津机器局的七名技师将《金刚经》全文刻于大钟之上。1900年,日军占领海光寺后将此钟送给天津英租界工部局作为消防警钟安置于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花园。1921年7月,经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将该钟送回到海光寺内保存,并立一铜牌用中、英两国文字记录该钟辗转历程与原委。1923年,南开大学八里台新址落成后,海光寺将该大钟赠予南开大学作为校钟,并将其安置于南开大学思源堂西南的钟亭中,以四根弓形梁柱做支架悬挂于两米高的台基之上,每逢南开大学毕业典礼时便鸣钟纪念。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开始准备轰炸南开大学。7月30日,海光寺大钟被日军劫掠不知去处。战后,张伯苓校长曾致函时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希望在日本的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校钟的去向,但最终仍然下落不明。1997年7月28日,南开大学早期校园毁于侵华日军战火60周年之际,南开大学校方邀请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王钟泉设计,由江苏冶金机械厂重新铸造了一口校钟,重达3000余公斤,高1.937米,寓意早期南开校园毁于战火的1937年。校钟安置在南开大学主楼后的大中路旁。校钟的钟槌与南京警世钟的钟槌出自同一棵有着近百年树龄的檀木。新铸造的校钟正面为书法家康殷书写的“南开”两字,周身雕刻有六十枚南开大学的校徽图案。此外,校钟上刻有校训、校歌和八十字的校钟铭文。自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起,南开大学便开始有鸣钟纪念的传统。由于南开大学早期校园曾毁于日军战火,校钟重铸后每逢九一八或七七事变之际,南开大学都敲响校钟的传统。同时,天津市的国防动员等活动也多在南开大学校钟前举行。
相关
- 甲甲癣(onychomycosis),俗称臭甲、灰指甲,泛指受到真菌感染的指甲,通常影响脚趾,但手指甲也有可能出现。两成指甲病是由甲癣所引起。甲癣的成因是真菌感染,主要细为分酵母菌感染、霉
- 医疗化医疗化(Medicalization)是指将非医疗的问题定义成医疗问题,当成疾病来处理,因此以医学的方式进行定义,也成为医学研究、诊断、预防及治疗的主题。医疗化的原因可能是有关疾病的新
- 等宽字体等宽字体(英语:Monospaced Font)是指字符宽度相同的电脑字体。与此相对,字符宽度不尽相同的电脑字体称为比例字体。在传统西文印刷中,比例字体可以提高单词的可读性。但因打字机
- 自然目自然目(ordo naturalis)是一个植物分类学概念,即现今所称的科。卡尔·林奈在其《植物哲学》(Philosophia Botanica)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在他更著名的两部作品《自然系统》和
- 谢联辉谢联辉(1935年3月9日-),福建龙岩人,中国植物病理学家,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教授、所长。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婆罗门教印度吠陀时期兴都教(前1500年至前500年间)为印度河流域当地人们的原始信仰,被称为吠陀教(英语:Vedism)、吠陀宗教、早期印度教(ancient Hinduism)英国人称为婆罗门教(英语:Brahmanism)
- 捕鱼儿海之战明太祖第六次北伐又称捕鱼儿海之战,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诏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
- 彼得罗·阿雷蒂诺皮埃特罗·阿雷蒂诺(意大利语:Pietro Aretino,1492年-1556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意大利作家。他先后在罗马和威尼斯生活,多才多艺,出版有剧作、讽刺诗文和艳情十四行诗等作品。其书信
- 玛丽亚·德·梅黛洛玛丽亚·埃斯特维斯·德·梅黛洛·维多利诺·德·阿尔梅达(葡萄牙语:Maria Esteves de Medeiros Victorino de Almeida,1965年8月19日-),又称玛丽亚·德·梅黛洛(葡萄牙语:Maria de
- 短鲔短金枪鱼(学名:Thunnus obesus),俗称大目金枪鱼,又叫短墩、大目串、大眼金枪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次级保育类动物,分布于全球热带至亚热带海域,栖息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