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永‧弘安之役
✍ dations ◷ 2025-09-18 07:05:58 #文永‧弘安之役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侵略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襲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蒙古袭来、异贼袭来、蒙古合战、异国合战),亦有用凶徒称呼之,江户时代《大日本史》则称为元寇。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元朝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1259年(正元元年・元宪宗9年),高丽抵抗蒙古势力武人政权倒台,1260年(文应元年、中统元年)忽必烈上台,对高丽方针由武力征服变更为怀柔政策。高丽成为后来元朝侵略日本的协力者。中亚(花剌子模) – 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 – 伏尔加保加利亚(萨马拉弯 – 比拉尔) – 安纳托利亚(克塞山) – 欧洲(立陶宛(英语:Mongol invasions of Lithuania) – 罗斯 – 波兰 – 匈牙利) – 巴格达 – 印度 – 高丽 – 日本(文永 – 弘安) – 越南(白藤) – 中国(西辽 – 西夏 – 金朝 – 吐蕃 – 大理 – 南宋) – 缅甸(牙嵩延 – 蒲甘) – 爪哇 – 叙利亚 – 巴勒斯坦(阿音札鲁特)蒙古帝国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而蒙古帝国其后又与高丽结盟。1271年忽必烈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1265年高丽人赵彝建议元廷出使日本,1266年(文永三年・至元三年)八月,蒙古兵部侍郎黑的持虎符、充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持金符、充国信副使、持国书出使日本。他们率使节团准备到日本递交国书《大蒙古国皇帝奉书》,十一月二十五日(癸丑),使节团抵达高丽,二十八日(丙辰)高丽元宗命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赞等陪黑的等往日本。高丽害怕蒙古索要军费,次年正月,宋君斐、金赞与蒙古使团到至巨济岛松边浦,宣扬风涛之险,高丽元宗让宋君斐随黑的回蒙古,宣扬‘大洋万里风涛蹴天’、‘彼俗顽犷无礼义’,不要去的好。但是忽必烈要求必须去。最终高丽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个月,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要求高丽派遣第二批使者,正月,高丽使节团到大宰府,同样是空手而回。使节团参见了镇西奉行(日语:鎮西奉行)少贰资能,使节团代表潘阜向其递交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称作蒙古国牒状)与高丽国王书状,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三月,北条时宗上台。当时主管外交的是日本朝廷,因此幕府要将这一事件报告朝廷。朝廷与幕府的中介、任职关东申次的西园寺实氏接受了国书,命名为“异国书”,转交院政后嵯峨上皇。随后朝廷连日开会讨论。幕府认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军袭来的前奏,传达御家人做好准备。镰仓的建长寺,来了位南宋禅僧,僧侣告诉日本人,在大陆蒙古帝国种种暴行。潘阜因得不到答复,率团回国报告。五月,忽必烈命令高丽造可载米三四千石的战舰一千艘,备战。高丽崔东秀向蒙古报告高丽备兵一万,造船一千只,十月庚寅(十三日)蒙古派明威将军都统领脱朵儿、武徳将军统领王国昌、武略将军副统领刘杰等十四人到高丽,整阅军队、视察舟舰,表示随时进攻南宋、日本。并视察黑山岛赴日本道路。高丽官员陪同。1269年二月,蒙古正使黑的、副使殷弘率使节团在高丽起居舍人潘阜等人陪同下,共计75名在日本对马岛上陆,因日本抗拒外交,蒙古人抓走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塔二郎、弥二郎到大都,忽必烈以为他们是日本使节,接见了他们。认为日本忠节可嘉、厚赐匹帛,又说:“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让塔二郎、弥二郎观览宫殿,塔二郎、弥二郎表示这是天堂佛刹,忽必烈大喜,又让塔二郎、弥二郎浏览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九月,被捕的对马岛人塔二郎与弥二郎从大都回国,同行的是高丽人金有成、高柔率领的使节团,使节团有蒙古帝国官人三人,同从人五人、高丽人六十七名,乘坐四艘船到对马岛丰岐浦登陆,到大宰府守护所。使节携带忽必烈本人的国书、大蒙古国中央机关中书省的国书与高丽国书。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认为书状无礼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900艘;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志愿军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5,000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组成共计超过3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80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日语:石火矢))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日语: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日语:大友頼康)、菊池武房、岛津久经(日语:島津久経)、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1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军,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1万3千500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20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东路八、九成没有回国,江南军损失六七成以上高丽军7592人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军,见汉人 (元))士兵19,000人,金方庆统高丽军10,000人,乘战舰900艘,加上高丽水手17,000人,携军粮10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10万人
,乘战船3千5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两军约定于6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日语: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日语: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朝鲜军队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八月一日(7月30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余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被遗弃在日本九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余数万士兵被俘。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马可·波罗书中写道,蒙古人认为日本到处是黄金和美食,引起忽必烈的贪欲。郑思肖认为,‘元贼闻其豊庶、怒倭主不来臣、竭此土民力、弁舟舰、往攻焉’。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举引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同时,元朝在南方对越南陈朝发动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三度攻日之议因而作罢。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两次击退“元寇”后,幕府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然而,为了应对“元寇”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相关
- 喉囊肿喉囊肿(laryngeal cysts)是指囊肿发生在喉部、或更频繁使用的声门上之位置,诸如“会厌谷囊肿(epiglottic vallecula cyst)”发生在会厌旁谷(英语:Vallecula)里的现象。通常喉囊肿
-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亦称卫星,是由人类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卫星以太空飞行载具如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
- 节担菌纲W. ichthyophaga W. muriae W. sebi节担菌纲(学名:Wallemiomycetes)是担子菌门下的一纲。该纲只包含一个门(节担菌目,Wallemiales),这一目含一个科(节担菌科,Wallemiaceae),而这一科也
- 素食素食主义(英语:vegetarianism),又称蔬食主义,素食,蔬食(英语:plant-based food)等,是一种有关饮食的文化,主张不食用飞禽、走兽、鱼虾等动物的身体,也就是肉类,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被称
- 鳞茎在植物学,鳞茎是一个带有肉质叶或叶基的短茎,其功能是在休眠期间作为养分贮藏器官。鳞茎是植物的一种变态茎,形状通常为圆或椭圆形。真的茎在中心部分,直立,长得又短又粗,茎的外部
- 北部省北部省(法语:Nord),又音译作诺尔省,是法国上法兰西大区(原属北部-加来海峡大区)所辖的省份。该省编号为59,省会里尔。该省是法国最北端,也是法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诺尔”(Nord)在法语
- 狭义相对论入门狭义相对论是物理学中讨论时间与空间的一门学科。它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洛伦兹等人的工作基础上,于1905年提出。它的提出基于两个假设: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
- 扭角林羚扭角林羚(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又名大旋角羚、大捻角羚、大弯角羚及大扭角条纹羚,是东非及非洲南部的羚羊。由于栖息地的衰落、伐林及被猎杀,它们也有散布在其他地方。
- 先人祖先,又称祖亲、祖宗,是指辈分比自己高的直系血亲,与后代相反。然而,很多时候所指的祖先,通常都是最少隔几代,年代久远的则称为远祖。在很多父系社会,狭义的祖先一词只代指父亲那边
- 液氧液氧(常用缩写LOX或LO2表示)是液态的氧气。它在航天、潜艇和气体工业上有重要应用。液氧为浅蓝色液体,并具有强顺磁性。它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通常气压(101.325 kPa)下密度1.14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