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

✍ dations ◷ 2025-09-18 11:20:33 #侵蚀
侵蚀作用(英语:erosion)或水土流失(英语:soil erosion)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的磨损。这个过程,陆地除了被侵蚀之外,蚀出的物质还会被带走,堆积在其他地方,主要堆积在海里。侵蚀由水流、冰移或风吹造成。而由雪、霜、阳光、雨水对地表的作用则叫做风化作用,暴露在空气中的岩石会受到天气影响,长期冷热交替,有些岩石会因而开裂。岩石中的水结冰时会膨胀,这个也会使岩石开裂。石头受到重力的挤压后突然减压,也会使岩石碎裂。雨水是稀酸,可溶化或改变岩石内的化学物质。植物的根和穴居动物也会加速风化。因为风化而碎裂的石块会由水、冰、风带走,而如果水、冰、风内如有石块,即使非常细小,也能大大加强侵蚀的作用,改变地貌。成因水土流失可能是由于自然环境引起的,譬如地势陡峭,突发大量降水,或者地质变化。但更多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譬如过度放牧,开垦土地,采伐森林,进行各项工程建设等等。害处侵蚀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这种自然现象可以是循环作用的,生态恶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态更加恶化。于是土地退化,无法耕种。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恶劣的生态又更导致气候的变化,使得生物可生存的环境变坏。水土流失还会使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畅,水质混浊,甚至导致洪水泛滥,河流改道,就如中国的黄河。风化与侵蚀的区别。风化是破坏后改变物体形状,而侵蚀是转移物体,从而改变地貌。侵蚀作用的正面作用,如河流将泥沙碎石带入下游,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适合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繁衍生存。河水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往低处移动产生动能,对地表进行侵蚀。而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向下侵蚀、向侧侵蚀、向源侵蚀三种。

相关

  • 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一门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分支,关心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分子和核酸的分子)的分子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包括构架和形态),它们是如何获得它们
  • 犬瘟热病毒犬瘟热,又称犬瘟、狗瘟,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 对于犬科,鼬科,臭鼬科,鬣狗科,猫熊科,浣熊科,鳍足亚目和一些灵猫科和猫科的动物(但对于家猫没有影响,猫科动物犬瘟热或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
  • 喹啉喹啉,也叫做苯并吡啶、氮杂萘,是一个杂环芳香性有机化合物。喹啉是一个具有强烈臭味的无色吸湿性液体,分子式是C9H7N。将喹啉暴露在光下,会慢慢变成淡黄色,进一步变成棕色。喹啉
  • 可能世界可能世界(英语:Possible world)的概念被用来在哲学和逻辑中,表达模态断言。在哲学中,术语“模态”覆盖了如“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这类观念。谈论可能世界在当代哲学讨论
  • 安色尔字体安色尔字体(英语:uncial)是一种全大写字母的字体,在公元3到8世纪中被拉丁和希腊的抄写员使用。安色尔字体用来书写希腊语、拉丁语和哥特语。早期的安色尔体字母可能是起源于晚期
  • 甲状腺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称TSH(英语: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 or Thyrotropin),是一个由垂体前叶当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细胞所分泌的肽类激素。该激素用于调节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
  • 世界疟疾日世界疟疾日(英语:World Malaria Day)定于每年4月25日,目的是引起世界各国对疟疾的重视并发起防治行动。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会议上决定设立世界疟疾日。每年估计有3亿
  • 科马提岩科马提岩(英语:Komatiite),又称镁绿岩,一种富含镁的太古宙时期绿岩中枕状岩流顶部的超镁铁质熔岩。是超基性喷出岩。硅钾铝含量低,镁含量高。可具枕状构造、碎屑构造;特别是具典型
  • 酸碱值pH,亦称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音ㄌㄧㄥˊ)标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瑟伦·索伦
  • 黍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二百〇二个(十二划的则为第二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黍部归于十二划部首。黍部只以左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