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

✍ dations ◷ 2025-09-26 12:48:47 #轰炸机
轰炸机,系一种从高空对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投掷航空炸弹用的军用飞机。世界上第一款具备上述特征的轰炸机是1915年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生产的伊利亚·慕罗梅茨-V型。它是一款装备四具发动机和双翼的大型飞机,可携带522公斤的炸弹以120公里的最大时速飞行,这在当时可谓是优秀的载弹飞行能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成为攻击敌人各类目标的主要投射工具,攻击的目标包括地面部队,作战物资等战术目标,或者是工厂,城市等战略目标,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需求有衍生出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的分支。最早发明轰炸机的是俄国机械工程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Igor Sikorsky)发明双翼轰炸机,曾经造成德军伤亡;德国戈塔型轰炸机曾经对英国的城市进行过轰炸,1917年6月13日轰炸伦敦造成200人伤亡,算是战略轰炸的先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轰炸机,即使是较为大型的设计,基本型态都很相似:木材或者是金属与布料蒙皮的结构,开放式座舱,少量的自卫火力,譬如步枪口径的机枪,炸弹是由后座飞行员至目的地上空以双手搬炸弹丢掷,换句话说,当时的轰炸机设计可以粗略的看作是战斗机的放大概念。杜黑撰述的空权论对两次大战期间的轰炸机发展与思想有很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轰炸机的使用进行一次广泛的发展验证,无论是轰炸机的设计与性能需求,任务的规划和执行,目标的选择与效果评估等方面,对现代的发展确定了大致的方向与架构。二战爆发前的轰炸机发展的趋势大致上是以金属作为大部分或者是全部的结构,成员在封闭的座舱内操作,自卫火力的数量和威力增加,无线电与导航系统使用开始普及,中型以上轰炸机大多数将炸弹携带在机体内部。虽然日本很早就于中国战区进行远程轰炸任务,对二战轰炸机发展经验累积与冲击最大的还是首推欧洲战区,尤其是英国与德国之间的轰炸机运用与得失经验。这些经验产生的影响有:二次大战期间,除了执行战略与战术轰炸任务的区分之外,还有其他型态的轰炸机出现,这些发展在战争结束之后也很快被其他机种或者是武器系统所取代。俯冲轰炸的概念是让轰炸机以与地面超过45度夹角的方式,由高空往下俯冲飞行,在到达一个距离后将炸弹投掷下去,这种轰炸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投弹命中率。美国是第一个发展与采用俯冲轰炸机的国家,这个概念稍后传到德国,成就了二战最有名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不过美国在二战期间只有海军大量使用俯冲轰炸机,陆军航空队只有象征性的使用少量改装自P-51战斗机的A-36及改装自SB2C的A-25。二战之后,由于喷射机的速度愈来愈快,不适合大角度俯冲且危险性高,因此专门的俯冲轰炸机渐成历史名词。鱼雷是攻击水面船舰的重要武器,许多国家海军都有专门携带鱼雷的轰炸机担任此类任务。有些国家也尝试改装现有的作战飞机来携带鱼雷,然而在作战效果上未必与专门设计的机种相近。鱼雷轰炸机的任务危险性很高,在投掷鱼雷之前需要于低空维持固定高度,航向与速率飞行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让鱼雷轰炸机成为相当明显且容易瞄准攻击的目标。中途岛战役时有12架美国海军道格拉斯TBD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护航下,迅速的被日本机队的零式战斗机击落,仅有一人生还获救。二次大战末期,美国海军的格鲁曼TBF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几乎都转为携带炸弹的任务。战争结束之后,鱼雷对付水面船舰的重要地位逐渐转手给反舰导弹,潜艇取而代之为鱼雷的主要攻击对象,因此鱼雷轰炸机也逐渐转型为反潜机,而不再以专门设计的机型出现。水平轰炸机其实是相对于俯冲轰炸机的描述法,绝大多数的轰炸机都是以水平或者是浅角度俯冲的方式轰炸。当俯冲轰炸机消失之后,这种分类也就不需要继续存在。二次大战之后随着战斗机与攻击机的体型与载弹量逐渐增大趋势,加上空中加油技术的成熟与普遍运用,携带炸弹进行轰炸任务已经不再是轰炸机,尤其是战术轰炸机独有的任务了,战术轰炸机在发展上逐渐趋向采用多用途设计的战斗机或者是攻击机来取代。现在极少有专门设计的战术轰炸机服役,代之以战斗机改进的战斗轰炸机或者是兼具部分战斗机能力的设计,如美国的F-15E,俄罗斯的Su-32等。俄罗斯的Su-24与欧洲国家的狂风(Tornado)IDS算是少有的特例。中小型轰炸机逐渐与其他机种合并的时候,大型战略轰炸机开始以喷射动力取代螺旋桨,并且强调携带核子武器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每一架轰炸机对目标的毁灭力量,这种发展促成大型警戒雷达网、高速拦截机、携带核子弹头的防空导弹或者是空对空火箭等系统的部署与研发。而核子武器的运用也左右冷战前半期双方阵营战略与战术空军的发展与建军思想。洲际弹道导弹的开发危及战略轰炸机的传统地位,也导致美国与苏联取消以高空高速为设计目标的发展计划。而越战的经验显示,投掷传统炸弹的能力还是不可忽视,轰炸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不会只运用在核子大战的场合。1970年代开始,战略轰炸机又开始将过去认为不会再度使用到的传统炸弹携带能力加以恢复。巡航导弹与其他导引武器的开发与使用,近一步的改变轰炸机的任务型态与面貌。1991年美国利用B-52轰炸机发射传统弹头的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目标。到了2003年的时候,B-1B轰炸机在担任24小时滞空待命任务时,于11分钟左右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准确的投掷指定的目标上。携带光学䇲舱B-52轰炸机还能够担任密接支援任务,成为超大型的攻击机。这些变化都代表冷战结束之后,战略轰炸机重新寻找定位的企图与尝试。冷战结束之后,两大强权与附属势力的对抗不复存在,轰炸机担任核子武力投射的地位出现很大的变化。当弹道导弹出现的时候曾经一度威胁到轰炸机的需求与地位,在巡航导弹成熟之后,美国与俄国的战略轰炸机基本上也成为导弹的投射载具,传统的核子炸弹并不适用,也成为比过去更具象征性的威吓力量。目前美俄两国对于下一代的战略轰炸机尚未有明显的计划,英国与法国则放弃相关的发展。其他国家也没有跟进的迹象。加上空中加油技术与远程空载导弹的普遍化,大型且昂贵的战略轰炸机将会逐渐被中小型的机种与导弹加以取代。专门的战术轰炸机也逐渐被多用途的战斗机或者是新一代攻击机配合精确导引武器替代。冷战之后的空中打击非常强调降低非战斗人员与物资的损毁,各国纷纷发展精确度更高,但是减小弹头重量的新型炸弹,使得外型较小的飞机的轰炸效率比过去中大型轰炸机使用无导引炸弹高出很多。降低轰炸机的可侦测性,也就是减少轰炸机散发的各种电磁讯号是目前设计的主流,限于各国拥有的技术,生产工艺能力以及可运用的成本,实际上能够达到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速飞行能力将不再是强调的设计重点,除了高速下机体摩擦会散发大量的红外线讯号以外,材料与制造的问题也会限制这方面的需求。以无人飞机取代有人轰炸机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除了降低操作成本,减少人员伤亡以外,机体得以缩小并且提高运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被侦测的距离与几率。只是纯粹自动化的无人轰炸机还需要不少时间才会到达系统成熟的阶段。以体型重量来区分大致可分为轻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与重型轰炸机,但实际这三种轰炸机的区分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以下是以二战时的标准分类。战略与战术轰炸机的分类有的时候并不明显。原因包括:战略轰炸机的兴起与杜黑所提出的空权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轰炸机的目标是敌对国家的战争机器与生产力量,透过战略轰炸机摧毁敌国维系战争能力以及持续进行战争的意愿。战略轰炸机针对的目标多半距离较远,因此飞机体型较大,以携带足够的炸弹和燃料。二战时期的战略轰炸机多半具有有强大的自卫火力,然而实战经验证明,这些自卫火力无法让战略轰炸机有效达成任务。代表机型有美国在二战时期的B-17、B-24、B-29、英国的兰卡斯特,近代的B-52、B-1B、B-2,英国的3款V型轰炸机,法国的幻影IV式轰炸机和苏联的Tu-16、Tu-22M“逆火”、Tu-95“熊”和Tu-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战术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支援前线作战,攻击敌人在战场上或者是接近战场的目标。战术轰炸机的体型较小,多半是中型或者是轻型轰炸机设计。载弹量与航程远低于战略轰炸机,二战时期的战术轰炸机具有少量的自卫武装。代表机型有二战时期美国的B-25、B-26,英国的蚊式,德国的He 111、Ju 88,前苏联的Pe-2等。近代的代表机型有美国的B-45、F-105、F-111“土豚”、F-117,英国的堪培拉和前苏联的Su-24“击剑手”战术轰炸机。21世纪第一天,只有中美俄和伊拉克四个国家还拥有战略轰炸机(埃及是在2000年退役了所有图-16和轰-6,伊拉克是在2003年的战事中被摧毁了海湾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架轰-6)。英国的三种战略轰炸机至1993年均已退役。

相关

  • 核质巨DNA病毒核质巨DNA病毒(英语: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缩写NCLDV)是一类大真核DNA病毒。 这批病毒过往并不属于任何目。2013年,Colson等人 (2013)建议将这批病毒建立成为第四
  • 氯苯那敏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又称扑尔敏,是在预防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和荨麻疹症状时使用的第一代烷基胺抗组胺药。相比于其他第一代抗组胺药其镇静作用较弱。氯苯那敏是在兽医,小动
  • 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古希腊语: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mw-parser-output .Polytonic{font-family:"SBL BibLit","SBL Greek
  • 法尼基焦磷酸法尼基焦磷酸、金合欢基焦磷酸、焦磷酸金合欢酯(英语:Farnesyl pyrophosphate,FPP)是存在于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途径中的一个中间产物,用于在生物体内生物合成
  • 活性位点活性位点(英语:Active site),又称激活位置,是指一个酵素中具有催化能力与结合位置的部位。其结构与化学性质可供辨识底物,并与底物结合。激活位置通常是酵素表面上一个类似口袋的
  • 从意大利南部推进意大利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深入意大利内陆及包围德军和意大利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作战时间长达1943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参战盟军司令部(英语:AFHQ)策划所有在地中海盟军登陆
  • 资阳人资阳人是发现于在中国四川省资阳县黄鳝溪桥下的智人化石,于1951年发现,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出土的化石是一个头骨,并保存有上颌骨的部分。伴随
  • 餐点餐,或称饭、餐饭、餐点、膳、膳食,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吃进的食物。吃饭地点通常会在家、饭馆、食堂或任何地方。做饭工具称作厨具,常见的有锅、炉、烤箱等。就餐(吃饭)餐桌静物写
  • 亚当·福格森亚当·福格森(Adam Ferguson,1723年-1816年)是苏格兰的哲学家和历史家,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曾任军牧,后来成为爱丁堡的心智哲学(当时称为pneumatics)与道德
  • 曾金莲曾金莲(1964年6月26日-1982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沅江市南嘴镇余家村人。是世界上已知身高最高的女子,身高达2.49米。曾金莲自幼力大,14岁时,身高猛增至2.34米,体重达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