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定律

✍ dations ◷ 2025-11-09 18:29:39 #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英语:mendelian inheritance)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J.Mendel, 1822~1884)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其内容为: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P1(含基因对AA)和P2(含基因对aa)产生的子代第一代仅表现P1的性状;子代第二代既有P1的也有P2的性状,并且出现P1与P2性状的比例为 3 : 1 {displaystyle 3:1} 。孟德尔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为亲本(P)进行杂交(如右图),结果第一代只得到高茎的豌豆。第二代出现了高矮混合的情况:豌豆子代高茎与矮茎的数目比总是3:1。这代表矮茎的性状没有消失,只是隐藏了而没有显现。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型叫做相对性状。孟德尔把在杂种子代第一代(即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叫做隐性性状。杂种子代第二代(即F2)开始出现不同形状叫做性状的分离,两种性状的数目的比例叫做分离比。孟德尔经总结后得出如下的结论:生物的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后来改称“基因”,以下都称作“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画示意图时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控制性状的基因总是成对的。因此生物体在形成配子再结合时就可以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控制性状的基因对。当一个体细胞中同时含有隐性与显性基因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显性作用,体细胞只表现显性基因所表达的性状。杂交育种、医学上判断遗传病的发病概率。适用于对只包含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的分析。通常采用“旁氏表(棋盘法) ”。例如让基因型都为Dd的两颗豌豆植株亲本杂交,那么这两个亲本产生的后代出现的基因型的概率分布如下图所示:

相关

  • 病毒蛋白病毒蛋白(英语:viral protein)是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病毒蛋白非常的多样化且与今日细胞生物中的蛋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源自病毒的逆转录酶和RNA复制酶,这些独特的酶在
  • IbalizumabIbalizumab,是一种非免疫抑制性的单克隆抗体,属于融合抑制剂类靶向药物。本品会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受体CD4结合,进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Ibalizumab为一种非免疫抑制性
  • 猪流感猪流感(英语:Swine influenza),亦称食用猪流感,是指那些通常感染猪的流感病毒(称为猪流感病毒或SIV)的毒株引起的流感。猪流感常见于美国的中西部(偶而也发生在其他州)、墨西哥、加拿
  • 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坐标:1°14′4.79″S 36°48′59.30″E / 1.2346639°S 36.8164722°E / -1.2346639; 36.8164722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总干事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英语:英语:United Nations Office
  • 南冰洋南冰洋(英语:Southern Ocean或Antarctic Ocean),亦称南极海或南大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大致在南纬60度线以南。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平洋、
  • 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所涉及的物理学领域通常是一些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前发展出来的理论。经典物理学所概括的精确范围必须依上下文而定。当研讨狭义相对论时,经典物理学指的是在相对
  • 卢坎卢坎(Marcus Annaeus Lucanus,英文称Lucan,39年-65年)是罗马诗人。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史诗《法沙利亚》(Pharsalia),描述凯撒与庞培之间的内战。这部史诗虽是未完成作品,却被誉为是维吉
  • 促红细胞生成素1BUY, 1CN4, 1EER· hormone activity · protein binding·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rom RNA polymerase II promoter · signal transduction · embryo implant
  • span class=chemf style=white-space:nowrap;Csub29/sub二十九烷是一个化学式为C29H60的直链烷烃。它有1,590,507,121个结构异构体。
  • 埃德温·萨尔皮特埃德温·欧内斯特·萨尔皮特,ForMemRS(英语:Edwin Ernest Salpeter,1924年12月3日-2008年11月26日),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天体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