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碱

✍ dations ◷ 2024-07-07 21:11:02 #茄碱
茄碱(Solanine),又称龙葵碱、龙葵素、茄苷,是茄科(茄科)物种中被发现的一种糖苷生物碱毒素,例如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和茄子(Solanum melongena)的物种中。它可以在植物的任何部分自然发生,包括叶子,果实和块茎。茄碱具有杀虫特性,是植物自然防御之一。茄碱首先在1820年从欧洲黑茄(龙葵,Solanum nigrum)的浆果中被分离出来,之后被命名。茄碱由 β-D-葡萄糖、D-半乳糖和 L-鼠李糖组成的茄三糖与茄啶相连组成。虽有毒,但在医疗上却有许多贡献,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可注射少许剂量来治疗宫颈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绒毛膜上皮癌、卵巢癌等癌症。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和茄子等茄科植物中。α-茄碱与α-卡茄碱占马铃薯中总糖苷生物碱含量的95%。当马铃薯被日光照射,使其外皮颜色转绿,开始准备发芽,马铃薯的茄碱含量会大升。在一般的马铃薯中,其茄碱的含量一般为 30~100mg/kg,通常认为 200mg/kg 以内食用是安全的,但发芽马铃薯芽眼四周和见光变绿部位,茄碱的含量极高,可达 5g/kg,因此食用是非常危险的。1820年首先由 Desfosses 从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的浆果中分离得到,因此得名。茄碱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人畜摄取过量均会引起中毒。早期症状为舌咽麻痒、胃部灼痛、呕吐、腹泻,继而瞳孔散大、耳鸣、兴奋,重者抽搐、意识丧失,甚至死亡。2-5 mg/kg体重的剂量即可产生中毒症状,而3-6 mg/kg的剂量就可能致命。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至12小时发作,但在极端高剂量摄入的情况下,可能在10分钟内就出现症状。茄碱对热稳定,一般烹煮不会受到破坏。白色细针状结晶。约190℃结块变为棕色。几乎不溶于水、乙醚、氯仿,易溶于热乙醇。用酸水解时可产生茄啶和三种糖。用于生化研究。以前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癫痫和哮喘。

相关

  • 夜遗尿夜遗尿(英语:Nocturnal enuresis),俗称尿床,部分地区也叫做攋尿(讹写作“濑尿”,“攋”是撒、遗、弃的意思),是指五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这是一个在儿童期很常见
  • 语法学语法(英语:Grammar),也称文法,在语言学中指任意自然语言中句子、短语以及词等语法单位的语法结构与语法意义的规律,本质上即音义结合体之间的结合规律。对于语法的研究称为语法学
  • 胶体电泳凝胶电泳(英语:Gel electrophoresis)或称胶体电泳,是一种用于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以及其碎片的分离、分析技术。该技术被科学工作者用于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性质(大小、电荷、
  • 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由可产生种子的植物所组成的,有胚植物的一个子类群。它是所有植物中最进化的一个物种。无论在物种数量和地理分布也是最多最广的。现存的种子植物可以分为五种类群
  • 同源特征在生物学种系发生理论中,若两个或多个结构具有相同的祖先,则称它们同源(Homology)。这里相同的祖先既可以指演化意义上的祖先,即两个结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在这个意义上,蝙
  • 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英语: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简称为 PNAS;PNAS USA)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
  • 美洲鲎美洲鲎(学名:Limulus polyphemus)又名大西洋鲎,是鲎科美洲鲎属的一种,也是美洲鲎属的唯一的现存物种。美洲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和北美洲东岸。主要的活动区域是特拉华湾。漂流的
  • 各向异性非均向性(anisotropy),或作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相反,指物体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化学等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特性,例如石墨单晶的电导率在不同方向的差异可达数千倍,又如天文
  • 维生素G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维他命B2,维生素G。分子式C17H20N4O6。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作为维生素B族的成员之一,微溶于水,可溶于氯化钠溶液,易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1879年英
  • 费加罗报费加罗报(Le Figaro)是法国的综合性日报,也是法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报导立场属中间偏右派。《费加罗报》创立于1825年,其报名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政治喜剧《费加罗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