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东部领土(德语:ehemalige deutsche Ostgebiete)或德意志帝国东部领土(德语: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是指位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曾经得到国际公认属于德国领土一部分的所有省份或地区。
从1919年到1990年,这些领土的部分或全部,受到许多外交活动的支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许多人,特别是纳粹党党员,声称这些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的德国领土应当归还德国。这一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前因。战后,所谓“德国问题”一直是战后德国历史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争论在对冷战政治与外交的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为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做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同意放弃这些领土。入侵波兰后,德国收复并吞并了这些领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突然失去了所有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这时国际公认的领土完整权利被弃之不顾。
1990年,德国正式承认了它重新统一时的东部边界,终止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主权要求。
波茨坦协定将这次转让的领土称为“德国前领土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通常将这种描述称为“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的前德国领土”。
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普鲁士是帝国内最大的、占优势的部分。因此,勃兰登堡、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普鲁士省和波森这些领土成为德意志帝国的最初构成领土。后来,这些领土被称为德意志帝国的东部领土(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
在一些地方,例如波森和上西里西亚南部,大部分人口是波兰人,而其他地区都以德国人占绝对优势。德国人和波兰人的杂居引起关于这些领土应属于德国还是波兰的争论,这一争论在二战以前至少持续了四分之三个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将部分领土交给其他国家。在中欧地区包括:波兰和奥地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入侵波兰,并合并了在凡尔赛条约中失去的东部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1945年7月13日到8月2日商定的波茨坦协定,所有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的地区,不论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德国领土,还是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领土,主权全部交给其他国家。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倾向于使用“波兰和苏联统治下的前德国领土”。这是波茨坦协定中使用的措辞,但只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样使用,而波兰和苏联政府拒绝使用这个说法,因为这暗示这些领土有一天将归还德国。
波兰政府倾向于使用的措辞是收复的领土,强调这些领土过去曾经属于波兰,是在1945年从纳粹德国收复而来。
位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尚未逃离(1944年冬-1945年)的大部分德语人口均被苏联红军无条件驱逐,不管他们是已经在此居住了几个世纪,还是在二战中的新进移民。同时,数以百万计的波兰人也被从并入苏联的波兰前东部领土填充这一区域。战后初期,德国资料通常引用的撤退和驱逐的德国人数据为16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