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学派(英语:New Qing History),是1990年代发源于美国汉学及历史学学界的松散学派。
有代表性的新清史学者包括罗友枝(Evelyn Rawski)、欧立德(Mark C. Elliott)、柯娇燕(英语:Pamela Kyle Crossley)(Pamela Kyle Crossley)、米华健(James A. Millward)、濮德培(Peter C. Perdue)、路康乐(Edward J. M. Rhoads)和傅雷(Philippe Forêt)等。
从1980至1990年代,美国学者通过对满语文献档案的研究,从非中原观点评估清朝,翻转对清的负面评价。
1990年代中叶的何炳棣-罗友枝论争,成为新清史学派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论争中,何认为满人汉化,是满人能成功统治中国的主要原因,而罗则加以反驳,认为满人的成功来自能交替运用中华儒家文明及中亚游牧文明等不同统治模式精明地操纵他们的臣民。
新清史学者提出两个主要问题:
由于新清史尝试以少数民族的观点出发,特别强调运用满文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重要性。
新清史学派,试图从“中华”和“中亚”两种不同帝国的视角来研究清史,对传统清史研究作出“新修正”,将其视角从传统中国历史书写范式对“汉化”和“朝贡体系”的专注中转移至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反对“汉族中心主义”对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影响。新清史比起一般中国史观更重视满文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史料的解读与应用,强调对清朝治下汉族以外的中亚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及回族等)历史作研究,以及强调满族统治者与这些民族、地区的互动的历史。
清朝皇帝具备汉人天子、蒙古人的可汗及藏人的文殊菩萨、转轮王等多重面貌,呈现出清帝国的“内亚性”。
一些中国学者如李治亭对新清史作出批评,李治亭甚至称新清史为旨在分裂中国的“新帝国主义史学”,但很明显这是建基于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指控,非建基于学术观点;另一方面,相关新清史学者近年来多次前往中国进行交流演讲,或在网络或报刊杂志上撰文,说明新清史内部主张的差异,并澄清新清史实为学术理论并无政治阴谋,不同与二战前日本学者主张的满蒙非中国论,从未主张清朝非中国王朝。欧立德也对李治亭的一篇点名针对他的文章作出回应,批评一些中国学者反应过度、将史学直接简单地等同于政治以及断章取义。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副教授刘文鹏说:“(新清史派)将清代历史仅仅归于满族的历史,忽视汉族的思想、文化在整个中国中的主体作用,甚至走到清朝不等于中国的极端上去,显然也有违于历史的真实。”欧立德对此作出回应:“据我所知,无论是我,柯娇燕、罗友枝还是濮德培,没有人这么说,恐怕这是一种误解。”他亦曾经表示,清朝乾隆帝的其中一个成就是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他亦指出正是清朝将“中国”的定义从“中原地区”转变成“国家主权”的概念,并且认同历史学博士黄兴涛所说的“康雍乾之后的中国,是被清帝、满人、汉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认同并加以再造过的中国”。
中国历史学者袁剑认为,“新清史”在中国国内形成巨大影响的主要有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