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食顺序(或译流血顺序,英文Bleeding order),由Paul Kiparsky(英语:Paul Kiparsky)在1968年引入,用来描述音位学规则的相互影响。当规则A生效后,规则B生效的条件被破坏,即规则B无法生效,则称为夺食顺序。直观表述如下:
若规则A是 ,规则B是 ,这就是夺食顺序:
相反,若当规则A生效后,创造了规则B生效的条件,则称为喂食顺序。
英语中有个例子:规则A为 /ɪ/ 插入在清齿龈擦音和复数- 之间,如 buses 读作 (底层形式应为 //bʌs-z// )。规则B为词尾清化(英语:Final-obstruent devoicing),指的是清辅音后的音段发生清化,如 books 读作 (底层形式应为 //bʊk-z// )。我们可以发现 buses 应当读作 ,这说明规则B并没有发生,即规则A、规则B为夺食顺序。
如果两个规则存在潜在的夺食顺序(先A后B),却依照相反顺序(先B后A)生效,则称为反夺食顺序。例如:荷兰语方言Kaatsheuvel(英语:Kaatsheuvel)中,词语(“蛇”)的指小形发音为。如果规则A:-插入先发生,则规则B:在名词词干和后缀 /-kə/ 之间插入 /-ə/ 就无法发生,结果将是 。实际上在此处规则B先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