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国旗

✍ dations ◷ 2025-11-28 11:47:11 #国旗,利比亚

利比亚国旗(阿拉伯语:علم ليبيا‎;柏柏尔语:Acenyal n Libya)是利比亚的国家象征之一,现行的国旗于2011年8月3日启用,是为红、黑、绿三色横旗,黑色带子中央有新月和五芒星。这面旗帜曾于利比亚王国时期使用,其后因利比亚前最高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推翻王朝而停用。2011年8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攻下的黎波里,并获得联合国承认,利比亚王国时期的国旗得以重新采用。

在意大利入侵之前,利比亚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国旗以红色为底色,红色旗面中央有一弯新月和一颗五角星。

自1911年起,利比亚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国旗与当时的意大利国旗一样,旗面由绿、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构成,中央绘有萨伏依盾形徽章。另外,为对抗意大利,部分利比亚人于1918年11月16日在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亚自行成立“的黎波里塔尼亚共和国”,国旗底色为浅蓝色,中间有一棵绿色的棕榈树,棕榈树上有一颗白色星星。自共和国于1922年11月12日覆亡后,这面国旗已不再使用。(国旗模样)

利比亚王国于1951年12月24日正式建立,其国旗也于同时采用,国旗是红、黑、绿三色横旗。中间黑色带子代表昔兰尼加地区,阔度是红色和绿色带子的两倍。黑色带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数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传统标志,这个设计来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红色带子代表费赞地区,亦象征人民的鲜血;而绿色带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和伊斯兰教,亦是繁荣的象征。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军队发动了武装政变,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国旗变更为泛阿拉伯红、白、黑三色平行的阿拉伯解放旗。

该旗帜与当时的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及也门国旗相近。

1972年,利比亚加入阿拉伯联邦共和国,与埃及和叙利亚共同使用相同的国旗。国旗亦是红、白、黑横旗,中央的老鹰图样为国徽,又称为“萨拉丁之鹰”,鹰爪下方的文字则是用阿拉伯语写的国名。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出访以色列,以寻求两国和解。这在阿拉伯世界引起震惊,卡扎菲亦极为不满,于是与叙利亚一同退出阿拉伯联邦共和国,并在3月2日将利比亚官方国名改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由于事出突然,没时间设计新国旗,所以卡扎菲同日直接改用全绿色的国旗。国旗没有其它的设计、徽章或其他细节,是历史上唯一只以一种颜色为国旗的国家。

绿色除了反映出利比亚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外,也象征着利比亚官方民族色彩、以及卡扎菲1969年的“绿色革命”,并表示与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是敌人。

1986年,利比亚再度改国号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旗帜依旧为全绿色。

2011年利比亚起义期间,一些反卡扎菲示威者、和一些不再支持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驻外使馆,在公开场合中使用了利比亚王国时期的国旗,但三条颜色带子的阔度是均等的。

2011年8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攻下的黎波里。同年9月,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地位获得联合国承认,取代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成为利比亚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同时,全国过渡委员会通知联合国,该委员会已经把该国的国名更改为“利比亚”,国旗也改用利比亚王国时期的设计。10月20日,卡扎菲被杀,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政权垮台,其绿底国旗自此停用。2013年1月9日利比亚国民议会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国号名称的决定,国民议会批准了“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作为现国名,在新宪法确立以前,将一直使用这一国名。

奥斯曼帝国属地时期
1833年-1911年

的黎波里塔尼亚
1833年-1911年

意属利比亚
1911年-1947年

昔兰尼加
1947年-1951年

利比亚王国
1951年-1969年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69年-1972年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
1972年-1977年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
1977年-2011年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2011年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2011年

利比亚国民议会
2012年-2014年

利比亚国
2011年至今

利比亚国海军旗帜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海军旗帜

利比亚王国国王的旗帜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3:2版本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旗帜(2011)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使用的另一面旗帜

意属利比亚 (1934-1942)

英国军事管理占领时期 (1942-1951)

利比亚王国 (1951-1969)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69-1972)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 (1972-1977)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77-2011)

利比亚国(2011-)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77-2011)及利比亚国(2011-)

相关

  •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于1964年成立。1963年在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3个亚非拉发展中国
  • 哈兰省哈兰省(瑞典语:Hallands län)位于瑞典西海岸,与西约塔兰省、延雪平省、克鲁努贝里省和斯科讷省相邻,西面是卡特加特海湾。
  • span style=color: white;欧洲左派党/span欧洲左翼党(英语:Party of the European Left,缩写为PEL)是一个欧洲政党,由欧盟成员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和共产主义政党组成。欧洲左翼党在2004年1月开始组织,同年
  • 谢尔顿·H·哈里斯谢尔顿·H·哈里斯(Sheldon H. Harris,1928年8月-2002年8月3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在洛杉矶逝世。他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他长期从事美国现代史研究
  • 王恭守王恭守,1909年—?,英文名 Kung-Shou Wang,前国民政府外交官,常驻美国。1909年2月26日,生于江苏上海县,今上海市。193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学位证320号。毕业后
  • 哥伦比亚特区电车华盛顿特区电车(英语:DC Streetcar)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大众交通运输系统。H/本宁堡(H/Benning)线已于2016年2月27日正式运营。
  • 临津江之战 (1592年)釜山镇 – 多大浦 – 东莱城 – 尚州 – 忠州弹琴台 – 玉浦 – 泗川 – 临津江 – 唐浦 – 唐项浦 – 闲山岛 – 龙仁 – 梨峙 – 平壤 – 釜山浦 – 北关
  • 副歌副歌(英语:Refrain,惯称Chorus),是歌曲中一句或一段重复的歌词及音乐段落。通常出现在几段正歌(英语:Verse (popular music))(正歌惯称为主歌)之间,即由第一节正歌唱到副歌后,连接第二节
  • 史密森·特南特史密森·特南特(英语:Smithson Tennant,1761年11月30日-1815年2月22日),英国化学家。1761年出生于约克郡的Selby,1781年开始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在几个月后前往剑桥,在那里开始投
  • 休斯H-1型竞速飞机休斯H-1型竞速飞机(Hughes H-1)是1935年美国休斯飞机制造的竞技型飞机。它在当时刷新了美国飞机时速纪录,被认为是一款具有里程碑的航空器,对身后的飞行器设计都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