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豆素

✍ dations ◷ 2025-11-26 21:54:48 #香豆素
香豆素(Coumarin),学名苯并   α {displaystyle {rm { alpha }}} -吡喃酮,可以看做是顺式邻羟基肉桂酸的内酯,它是一大类存在于植物界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母核。人体每日耐受摄入量为0.1 mg/kg,超过可能有副作用。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摄取过量,可能有肝肾毒性及潜在致癌可能。香豆素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有类似香草精的愉快香味。存在于零陵香豆、薰衣草油等中。难溶于冷水,能溶于沸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氯仿、石油醚、油类。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并能升华。荧光是香豆素一个特有的物理性质,在紫外光下,常显蓝色荧光。通过荧光人们很易辨认出它们的存在。在C-7位引入羟基后,可使荧光加强,即使在可见光下,也能观察到荧光。香豆素在热稀碱液中加热时,其内酯环可缓慢水解开裂,生成顺式邻羟基肉桂酸盐而溶解成一黄色溶液。若酸化,生成的顺式邻羟基肉桂酸极不稳定,再环化可重新生成香豆素;若长时间放置在碱液中,则顺式盐转化为反式邻羟基肉桂酸,此时再酸化,得到稳定的反式邻羟基肉桂酸,不会再发生内酯化。香豆素硝化、磺化和发生傅-克反应都在C-6位上进行;氯甲基化发生在C-3位上;Michael加成则发生在C-4位上。室温下香豆素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作用,可得到在C-3和C-4双键上加成生成的二溴化物。在钯碳催化下,该双键亦可加氢。香豆素最早由Vogel于1820年从圭亚那的零陵香豆,即黄香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中获得。香豆素的英文名称“Coumarin”源于零陵香豆的加勒比词“coumarou”。香豆素的合成关键是形成吡喃酮环。吡喃酮环的经典合成反应主要是Perkin反应和Pechmann反应。1、Perkin反应:邻羟基苯甲醛(水杨醛)与乙酸酐和无水乙酸钠在180℃共热而制得香豆素。2、Pechmann反应:苯酚与   β {displaystyle {rm { beta }}} -酮酸类化合物如乙酰乙酸乙酯在浓硫酸存在下缩合,得到香豆素。香豆素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常用作定香剂、脱臭剂,配制香水和香料,也用作饮料、食品、香烟、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的增香剂。医药上加入药剂中作为矫味剂。目前经动物实验,被证实具有小鼠致癌性,因此有些国家因此订定摄取的安全剂量。由于啮齿动物会将香豆素代谢为"3,4-环氧香豆素",这种代谢产物可引发内出血因而造成死亡。但是香豆素在不同物种间的代谢途径不同,人类则是将香豆素代谢成毒性较低的"7-羟基香豆素",这种代谢物“可能造成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肝功能受损”(may cause liver damage in some sensitive people,因此香豆素对人类的毒性较低。动物实验确实发现长期服用香豆素会引发啮齿动物之癌症,不过人体试验目前则无相关报导,反倒是能抑制某些癌细胞的增殖。

相关

  •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又称为种型转换,种型交换,或者类型转换重组(英文简写CSR))是一种可以使得B细胞所生产的抗体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从IgM转换成IgG)的生物学机制。在这
  • 镍氢电池镍氢电池(NiMH)是由镍镉电池(NiCd battery)改良而来的,其以能吸收氢的金属代替镉(Cd)。它以相同的价格提供比镍镉电池更高的电容量、较不明显的记忆效应、以及较低的环境污染(不含有
  • 青海湖青海湖(藏语:.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
  • 克基拉岛克基拉岛(希腊语:Κέρκυρα,拉丁化:Kérkyra;古希腊语:Κέρκυρα/Κόρκυρα),英语称科孚岛(英语:Corfu),伊奥尼亚海岛屿,属希腊克基拉州。科孚岛面积580平方公里,是爱奥尼亚
  • 实体实体(英语:Entity)是有可区别性且内于其自身而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是物理存在。尤其是抽象和法律拟制也通常被视为实体。实体可被看成是一包含有子集的集合。在哲学中
  • 西蒙·德·孟福尔西蒙·德蒙福尔(法语:Simon de Montfort)可以指以下法国裔贵族:
  •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称心理分析学,是于19世纪末期由奥地利神经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创立的一门学科。当时精神病学普遍受生物学的影响,对于心理现象的构成、发
  • 鼻粘膜黏膜是生物体(口腔、器官、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中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其结缔组织部分被称为固有层,其上皮组织部分被称为上皮,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黏液。
  •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梅瑟生-史达实验(Meselson-Stahl experiment)是马修·梅瑟生(Matthew Meselson)与富兰克林·史达(Franklin Stahl)在1958年所作的实验,证明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质。氮是DNA的重要组
  • 烟碱酸维生素 B3,维生素 PP烟酸(英语:niacin、nicotinic acid,也称维他命B3、维他命PP、吡啶-3羧酸),分子式:C6H5NO2,耐热,能升华。首次描述于Hugo Weidel于1873年对尼古丁的研究。它是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