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岩脉
✍ dations ◷ 2025-08-21 11:26:29 #岩脉
岩脉(Dike 或 Dyke),或称为岩墙,是地质学上一种将地质构造切割成不整合状态的侵入岩席,被侵入构造可能是:因此岩脉的由来可以是侵入岩或沉积物。火成岩的侵入岩脉有极高的长宽比,这代表它的厚度远低于其他两个维度。厚度变化可以从1公分以下到数米之间变化,而长度可以延伸到数公里以上。岩脉是侵入呈开放交叉裂隙的的侵入岩,并且周围是先前存在的地层或岩体,这代表岩脉的年龄永远小于周围的岩石。岩脉的走向通常是接近垂直的高角度,但形成之后的地质构造变形可能让岩脉的走向随周围地层改变而成为水平走向。接近水平或贴合入侵造成的位于地层间平面侵入岩称为岩床。有时候多个岩脉可能会成群出现,而数个到数百个岩脉可能会在单一或数量不定的入侵事件中形成,就会形成岩墙群(或称岩脉群)。世界上最大的岩墙群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马更些岩墙群。岩脉通常会在深成侵入岩、火山颈或火山锥喷发口周围以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成群形成。以同心圆状成群的状态被称为环状岩脉。岩脉的岩理和组成会随岩石种类而改变,岩石种类可以从辉绿岩或玄武岩到花岗岩或流纹岩之间变化,不过世界各地岩脉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这代表了整个地球历史中大量岩浆从地幔经由岩石圈裂隙上升的经过。伟晶岩脉如果是颗粒极大的花岗岩质,经常和晚期的花岗岩侵入或变质岩分离结块有关。细晶岩脉则是细颗粒或砂糖状岩理的花岗岩质侵入岩。沉积岩脉或碎屑岩脉是切断其他水平岩层的垂直沉积岩体,它可能以以下两种方式形成:火山岩(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科马提岩,苦榄岩金伯利岩, 钾镁煌斑岩橄榄岩玄武岩辉绿岩(粗玄岩(英语:dolerite))辉长岩安山岩闪长玢岩,正长斑岩闪长岩英安岩花岗闪长岩流纹岩细晶岩—伟晶岩花岗岩
相关
- 免疫增生性紊乱免疫增生性紊乱,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原代细胞异常增殖,包括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或过量产生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幼淋巴细胞(幼T淋巴细胞白血病)
- 干扰素结构 / ECOD1b5l :24-187 1ovi :24-185 2hie :24-186 1itf :24-186 1au1B:22-187 2hif :24-182结构 / ECOD结构 / ECOD干扰素(英语:Interferon; IFNs; /ˌɪn
-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英语:glucocorticoid;又称葡萄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层的束状带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人体的可的松和皮质醇即属于糖
- 法属圣马丁圣马丁(法语:Saint-Martin),通称法属圣马丁,正式名称为圣马丁集体(Collectivité de Saint-Martin),是一个法国海外集体。法国政府于2007年2月22日宣布该地自法属瓜德罗普分离,成为直
- 色胺色胺是一种见于植物、动物和真菌的单胺生物碱,含有一个吲哚核,结构与色氨酸类似(缺一个羧基)并因此得名。它以痕量存在于哺乳动物脑中,有认为是起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色胺
- 醛糖醛糖(英语:Aldose) 是一类单糖,每个分子含有一个醛基,化学式的规律为CnH2nOn(n≥3)。甘油醛是构造最简单的醛糖,这种糖只含有3个碳原子。果聚糖:菊粉 · 果聚糖β2→6甘露聚糖:低聚
- 阿利库迪岛阿利库迪岛是意大利的火山岛,位于西西里岛以北的提雷尼亚海,属于埃奥利群岛的一部分,长2.9公里、宽2.3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高度675米,2001年人口105。
- 鲸目鲸下目 (学名:Cetacea)旧称鲸目,是偶蹄目的演化支之一,包含了大约八十多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动物,即鲸鱼﹑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齿鲸(Odontoceti)及须鲸(My
- 玛雅文字玛雅文字是中部美洲前哥伦布时期玛雅文明的文字系统,也是目前唯一被基本破译的中部美洲文字(英语:中部美洲文字)。最早的玛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前3世纪瓜地马拉的圣巴特罗(英语:San
- 茄参茄参(学名:Mandragora caulescens),为茄科茄参属下的一个植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