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少年糖尿病
✍ dations ◷ 2025-01-23 03:19:07 #青少年糖尿病
1型糖尿病(旧称青少年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其中一种类型,患者的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水平过高,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口渴、易饿以及体重下降;其他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疲惫、愈合不良。典型症状的发展期一般较短。1型糖尿病目前成因不明,不过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所致。风险因子包括家族病患史。根本机制是负责产生胰岛素的胰脏β细胞遭自体免疫反应(英语:Autoimmunity)破坏。糖尿病可通过测试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来诊断。1型糖尿病跟2型糖尿病可以由自身抗体检测区分。尚未有办法防止1型糖尿病发生。施打胰岛素是维持患者性命所必需的。胰岛素疗法通常是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施行,但也可以透过一个胰岛素泵输送胰岛素给身体。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是病情管理的重要部分。未经妥善控制的糖尿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英语: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长期并发症包括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糖尿病足溃疡(英语:Diabetic foot ulcer)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此外,并发症可由施打过多胰岛素所导致的低血糖引起。1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5%-10%。全球的1型糖尿病患总人数不明;但据估计,每年大约有8万名儿童患上1型糖尿病。美国国内受影响的人数估计在100万至300万之间。新发病例的情况因国家和地区而异:最低年发病率的国家为日本和中国,每10万人中有1名新病例;最高年发病率为芬兰,每10万人中有57名新病例。美国和其他北欧国家每年每10万人中有介乎8-17名之间的新病例。它一般于儿童和青壮年开始发病。典型的1型糖尿病发病症状包括俗称“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消瘦);以及口干、乏力。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被确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包括皮肤干燥(英语:Xeroderma)、呼吸深快、嗜睡、腹痛、呕吐。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2%患上抑郁症。此外约有6%的1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乳糜泻,但绝大多数没有消化上的症状,或只是错误地把症状归因于糖尿病的控制不佳、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胃轻瘫。大多数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后才会另外诊断出其患有乳糜泻。伴发乳糜泻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大机会患上像视网膜病变般的并发症,其死亡率亦会提高,这可由遗传因子重叠、由未经治疗的腹腔疾病所引起的炎症,以及营养缺乏来解释,即使确诊1型糖尿病的时间先于乳糜泻。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尽管欠缺特别的原因,但仍会发生很大的波动。此一情况通常遭称为“不稳定性糖尿病”(unstable diabetes)以及“脆性糖尿病”(brittle diabetes),尽管此一概念已经不再使用。血糖波动最终所导致的后果是有时血糖水平过高(可能伴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时则严重地过低。1型糖尿病还跟圆秃有关。患者的家属有较大机会出现圆秃的情况。1型糖尿病目前成因仍是不明,但研究者已提出了许多解释性理论,起因可能是以下当中的一个或多个:遗传易感性、一个诱发因子、接触特定抗原。1型糖尿病是一种与多基因(英语:polygenic)有关的疾病,如果父亲患有1型糖尿病,其儿女约有5%的机会患上1型糖尿病;如果兄弟姐妹患有1型糖尿病,约有8%;如果母亲患有1型糖尿病,约有3%。若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其中之一患上1型糖尿病,另一个约有40%的机会在其一生中同样患上1型糖尿病。一些研究估计它的遗传度介乎80-86%之间。超过50个基因与1型糖尿病相关,取决于基因座或其组合,可以是显性、隐性或介于两者之间。最与一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是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第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人类白血球抗原基因座HLA-DQB1(英语:HLA-DQB1),该变种基因座增加了组织相容性下降的风险。这些变种基因还包括常见于欧洲血统的北美人和欧洲人的DRB1 0401、 DRB1 0402、DRB1 0405、 DQA 0301、 DQB1 0302 、DQB1 0201。一些变种基因亦能减低患病风险。环境因子可影响某人会否患上1型糖尿病,同卵双胞胎中其中有一个1型糖尿病,另一个双胞胎患上它的机率为30%-50%。因此,对于50%-70%只有其中一个患上1型糖尿病的同卵双胞胎而言,他们尽管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但对方不会患上有1型糖尿病;这表示除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也会影响患病率。其他与环境影响有关的迹象还包括生活在欧洲不同区域的白种人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差达10倍。研究者目前仍在研究可能的环境诱发和预防因子,包括麦胶蛋白、断奶的时间、肠道微生物群,以及病毒感染。一些化学品和药物会选择性损害胰腺细胞,比如灭鼠优,其是一种在1976年引入美国的杀鼠剂,且会选择性损害胰腺β细胞,导致1型糖尿病。灭鼠优在1979年退出美国市场,同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亦不再批准人们在美国使用它。抗肿瘤剂链脲佐菌素同样会选择性损害胰岛β细胞,它用于诱使研究用的啮齿动物患上1型糖尿病,以及用于治疗手术无效的转移性胰岛细胞瘤。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物Pentamindine都有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还有另外一些化学品被证实可导致动物的糖尿病,但科学家还不知道在人类身上是否有同样的效果。1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是胰腺中的β细胞被破坏,不论是哪种的风险因子或致病物导致。每个风险因子可能有不同的病理过程,造成β细胞的破坏。不过,发病的共同机制是免疫系统对β细胞有免疫反应。这与CD4+辅助性T细胞、CD8+ T细胞、产生抗体的B细胞,以及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胰岛素治疗开始后患者的内源胰岛素水平可能会暂时性地提高,这遭认定为免疫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这现象一般称为“蜜月期”。现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06年提出的标准,而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年的推荐标准,以下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后者与前者的区别仅为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在6.5或以上”这一条:大约四分之一的新发1型糖尿病个案被诊断时已发展出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由高浓度酮体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由分解脂肪酸和脱氨作用导致)。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诊断一般是以其他方式作出。包括常规健康检查、在作其他医疗检查时发现高血糖、出现继发症状,如视力变化或不明原因的疲劳。患者的其他健康问题可由糖尿病引起的,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神经病变、伤口愈合不良或足部溃疡、眼底问题、真菌感染、分娩出会出现低血糖的婴儿或巨婴(英语: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大多数医生更愿意测量空腹血糖水平,因为易于测量和正式糖耐量试验需大量时间,正式糖耐量试验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并与禁食试验比较,正式糖耐量试验没有提供任何预后优势。根据当前定义,两个空腹血糖测量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被认为是糖尿病的诊断基准。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还需要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血糖、C肽(C-Peptide)以及胰岛素分泌等项目。现有证据证实在任何高血糖症状发生以前,检测血液中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就能准确预测某人会否患上1型糖尿病,可检测的项目包括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瘤相关2型抗体、锌转运蛋白抗体。尽管1型糖尿病的诊断可以根据相关定义,在出现临床症状和/或体征时进行,但是一旦出现了自身抗体,即可称为“潜伏性自体免疫性糖尿病”。尽管不是每个拥有相关抗体的人都会患上1型糖尿病,但风险会随着抗体类型的多样化而增加。若拥有3-4种不同类型的抗体,患上1型糖尿病的风险则有60%-100%。对于婴幼儿而言,抗体的出现到可临床诊断为患有糖尿病的间隔可能只有几个月,但也有些情况可长达1年,甚至10年。胰岛细胞抗体可通过常规免疫萤光检查(英语:Immunofluorescence)来测定,其余抗体则可以以放射结合检测法(英语:Radiobinding assay)来测定。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故此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隐匿性自体免疫性阶段之时,亦即β细胞遭到破坏之前,其可透过一些措施来预防。一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能在降低胰岛素使用的基础上,明显地停止β细胞的破坏,但其会引起的肾脏毒性反应,以及其他的副作用,都使得其高度不适合于长期使用。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证据表明,像Teplizumab(英语:Teplizumab)、Otelixizumab(英语:Otelixizumab)般的抗CD3抗体,能使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恢复产生(如持续由C肽产生)。这种效应的可能机制遭认为是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化和增加保护性T细胞的数量所致,这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不过效果的持续时间仍是未知。2011年的第三阶段研究显示,otelixizumab和teplizumab均未能表现出临床疗效,这可能是药物剂量不足导致。已有证据显示抑制B细胞的抗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能在确诊1型糖尿病三个月的患者中引起C-肽的反应,但还没有研究指出其长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能减少婴儿在以后患上1型糖尿病的生活风险。尽管研究者正在研究其他与营养有关的风险因素,但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每天给予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能使1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但因果关系较为模糊。针对拥有β细胞蛋白质抗体但没有患上糖尿病的儿童,利用烟酰胺(维生素B3)治疗,在7年的时间跨度内,与一般人比较,只有不到一半的糖尿病发病率,并且相对于那些含上述抗体但没有接受烟酰胺治疗的人的发病率更低。伴发未确诊的乳糜泻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差,且较易发生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严格执行无麸质饮食能改善这类患者的糖尿病症状,且可能有利于减低出现长期并发症的机会。然而同时对这两种疾病实施饮食管理是具有挑战性的,伴发乳糜泻的1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较差。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保证他们和其他人有同等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心态调整为前提;以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为原则;同时,必须调动患者本人和家属,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营养师、护理教育家、眼科医师、内分泌医师和足科医师会共同协助患者管理病情。只有很少证据证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是有效的。虽然对于某些患者而言,在结合胰岛素治疗之下,遵循低碳水化合物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但这很难长久地实行,且这样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一般不会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遵循标准化的饮食计划,反之会建议其遵循贴身制定的计划。有专人会为儿童指导,如何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注射及何时使用胰岛素。由于心理压力可能对病情有负面影响,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了一些抒缓压力的措施,包括参与体育运动、培养一个新的爱好、参加慈善机构。无论是通过皮下注射(英语:Subcutaneous injection)或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它不能单独以饮食和运动管理的方式治疗。未经治疗的1型糖尿病可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是糖尿病昏迷的一种,如果不对其进行治疗,可以致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脑水肿(液体积聚于大脑中),脑水肿会危及性命。跟成年人相比,患上脑水肿的儿童有更高的健康风险,酮症酸中毒是儿童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的治疗集中于降低血糖至接近正常范围,为约80-140毫克/分升(4.4-7.8毫摩尔/升)。保持正常血糖水平的最终目标是避免神经系统的长期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疼痛和/或四肢感觉丧失)和心血管病变(如心脏病、视力下降)。这些病变可通过糖化血色素少于7.5%的目标来使其发生机会得以控制。胰岛素主要有四种类型: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是一种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开始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5分钟,并于30-90分钟达至高峰;短效胰岛素的开始作用时间为注射后30分钟,并于2-4小时达至高峰;中效胰岛素的开始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2小时,并于4-10小时达至高峰;长效胰岛素一般每天只需注射一次,开始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2小时,并没有高峰时段,于24小时内提供一个相对恒定的浓度。现在最常见的胰岛素是通过基因工程制造出来的合成人胰岛素;以前,则使用牛或猪胰岛素,有时甚至使用鱼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者一般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但过多的胰岛素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即血糖低于70毫克/分升(3.9毫摩尔/升)。低血糖症是一项在糖尿病患者中相当普遍的现象,通常是由胰岛素、食物和体力活动失衡所致,症状包括出汗、饥饿、昏厥、疲劳、头晕和颤抖。轻度的低血糖可通过进食高糖食物来自疗;严重的低血糖则会导致患者昏迷,需以接受静脉葡萄糖或胰高血糖素注射的方式来治疗。截至2016年,人工胰脏(英语:Artificial pancreas)仍需待更多研究去证明其安全性。在2018年人工胰脏遭研究者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技术。在某些情况下,移植胰脏可以恢复血糖调节的功能。然而,外科手术及伴随的免疫抑制可能比持续的胰岛素疗法更危险,所以一般只在肾移植后一段时间内施行。其中一个原因是,移植一个新的肾脏需要服用像环孢菌素般的免疫抑制剂。但是单独移植胰脏对于血糖控制非常不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有好处的。胰岛细胞移植对某些未能以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得很好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胰岛细胞移植的困难包括找到一个合适的捐助者、获得一个新的胰岛用以生存,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自2010年成功率(3年不需要额外使用胰岛素)为44%。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英语:Diabetic neuropathy)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然而,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病变可能同时具有自体免疫基础。与患有1型糖尿病的男性相比,患有1型糖尿病的女性有高40%的死亡风险。患有1型糖尿病的男性和女性预期寿命分别减少11年和14年。糖尿病人的尿路感染率会较一般人高。其原因是由于糖尿病肾病的影响,膀胱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常见。当患上肾病时,会令膀胱的感觉降低,导致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膀胱的残余尿液增加
。糖尿病的性功能障碍通常是生理因素导致,如神经受损和/或血液循环不良;亦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如压力和/或疾病的控制需要所引起的抑郁症。患上糖尿病的男性最常见的性问题是勃起和射精的问题:“随着糖尿病的发展,供应阴茎勃起组织的血管可能会硬化和变得狭窄,阻碍维持勃起的硬度所需的血液供应,血糖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神经损害,也会导致精液逆行射入膀胱,而不是从尿道射出,此称为逆行射精。发生这种情况时,精液会被尿液带离身体。”勃起功能障碍的另一原因是因疾病而产生的活性氧,这种情况可以用抗氧化剂治疗。虽然糖尿病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比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的资料较少,但有研究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性问题显著盛行。常见的问题包括生殖器的感觉减少、阴道干燥、无法达到高潮、性交疼痛、性欲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会降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这可能会影响阴道润滑。糖尿病人可服用口服避孕药。但避孕药有可能会导致血糖失调。不过,这通常可以通过改变胰岛素或避孕药的剂量来回复正常。正如任何药物,应考虑及监察其副作用,以预防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患有1型糖尿病的女性患上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机会较正常女性高。其原因可能是卵巢暴露于高胰岛素浓度中,因为患上1型糖尿病的女性可能会有较频密的高血糖。据估计,1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个案5-10%,约占全球人口的1100万-2200万。2006年,有44万14岁以下的儿童受到1型糖尿病的影响,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患上糖尿病首要原因。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每年增加约3%。每个国家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在芬兰,年发病率高达每10万人中有57名新病例;在日本和中国,年发病率则为每10万人中只有1名新病例;而在美国和其他北欧国家,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介乎8-17名之间的新病例。在2015年的美国,208000名20岁以下的青年人受到1型糖尿病影响。每年超过18,000名青少年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相对于非西班牙裔白人及亚裔人,拉美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的美国黑人有较大的几率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每年大约有234051名美国人死于糖尿病或相关的并发症,其中69071起个案糖尿病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澳大利亚,大约有一百万澳大利亚人已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0-14岁儿童更排在世界第7冠。2000-2013期间内,澳大利亚有31895例新病例,2013年则有2,323例新病例,即澳大利亚每年10万人中有10-13名新病例。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的岛民较少受到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1型糖尿病被首次定义为自体免疫性疾病,该定义是基于患有其他自体免疫缺陷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现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的观察。在80年代进行的研究显示免疫抑制治疗可减缓病程发展,进一步支持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想法。早期会使用青少年糖尿病这个名称的原因在于它一般在幼年首次确诊。1型糖尿病估计在美国造成105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每糖尿病人每月875美元)和额外造成44亿美元的间接成本。在美国,每年因糖尿病而花的费用达2450亿美元。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人比没有确诊的人的医疗开支高2.3倍。保健费用中有十份之一花在糖尿病上。投入1型糖尿病的研究经费,源于政府、企业(如医药公司)和慈善组织。美国政府的资助是透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发;英国则透过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发。国际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Juvenile Diabetes Research Foundation (JDRF))是投入1型糖尿病研究的主要慈善机构。其他机构包括美国糖尿病协会(英语: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英国糖尿病协会(英语:Diabetes UK)、糖尿病研究和健康基金会(Diabetes Research and Wellness Foundation)、澳洲糖尿病协会(英语:Diabetes Australia)、加拿大糖尿病协会(英语: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多功能干细胞可用于生成β细胞,但这些细胞没有发挥像以前正常β细胞的作用。2014年,研究员利用更成熟的技术制造β细胞,并移植到小鼠,其释放的胰岛素响应血糖的升降。但这项技术应用于人类之前,需要更多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一种理论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病毒触发的自体免疫反应,其中免疫系统攻击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同时把胰腺β细胞一起攻击。此理论认为,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家族病毒(英语:Coxsackie B4 virus))、巨细胞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轮状病毒跟1型糖尿病是有关系的,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严格的证据支持这种假设。一份于2011年发表的系统综述和元分析显示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之间存有一些关系,但其他研究表明,肠道病毒感染不会触发自体免疫反应,诸如柯萨奇家族病毒的肠道病毒更可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病和病程发展。治疗或预防1型糖尿病的疫苗的原理为诱导胰岛素或胰腺β细胞的免疫耐受。含有明矾和一种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原重组GAD65的疫苗,虽通过II期临床试验,但在2014年未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截至2014年,其他疫苗如编码胰岛素元(英语:Proinsulin)及胰岛素肽片段的基因疫苗(英语:DNA vaccination),全都在早期临床开发阶段。数据显示麦胶蛋白(英语:gliadin)(麸质中所含的蛋白)可能在1型糖尿病的发展中扮演着一定角色,但具体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及了解。麸质会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继使肠道的屏障功能部分丧失,这会引致部分促炎性物质进入血液中——这可能诱使部分具遗传易感性的人士产生自体免疫反应,破坏负责产生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导致其患上1型糖尿病。已有动物实验证明在饮食中不再摄取含麸质的食品能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但关于人类的研究结果存有矛盾。Template:过敏反应及自体免疫性疾病
相关
-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英文: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缩写:FDIC),是一个在大萧条时期由美国联邦政府创办、为商业银行储蓄客户提供存款保险的公司。目前为每一银行
- 结肠带结肠带(taeniae coli,也作teniae coli或tenia coli)是结肠外壁的三条纵向平滑肌带,对应消化道其他部位的肌外层(英语:muscularis externa),为结肠的特化组织,在乙状结肠以前的结肠(升
- 皮埃蒙特语皮埃蒙特语(nome nativo Piemontèis, codice ISO 639-3 pms) ,在1981年底被欧盟认定为受法律保护的欧洲少数人语言之一(欧盟第4745号决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Red book
- 有效群体大小在群体遗传学中,美国遗传学家休厄尔·赖特在两篇标志性的论文(Wright 1931, 1938)中引入了有效群体大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又做有效种群大小)这一概念。他定义其为“在一
- 亨利·莫塞莱亨利·格温·杰弗里·莫塞莱(英语: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1887年11月23日-1915年8月),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莫塞莱对物理学和化学做出的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先前物理学理
- 羰基化合物化学上,羰基化合物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 世界最高桥梁列表 (桥面高度)仅列出桥面高度在175米(574英尺)及以上的桥梁,包括已建成、在建和规划的。(英文) HighestBridges.com
- 黎巴嫩南部戈兰高地(阿拉伯语:هضبة الجولان,转写:Hadhbat al-Jaulan,希伯来语: רמת הגולן)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
- 王铭铭王铭铭(1962年-),福建省泉州市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北大人类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因其涉嫌抄袭哈维兰的著作而被撤职。王铭铭是中国较早因学术道德问题而受到处罚的学者
- 安宁病房安宁病房或宁养中心是指进行安宁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的病房或医院,一般是针对癌症末期或绝症、治疗已不容易再见效的病者。安宁照护这个观点在11世纪的西方社会就被提出。安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