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闿生(1878年-1949年),原名启孙,字辟疆,号北江,学界称为北江先生。安徽桐城人,为清末桐城派名家吴汝纶之子。清末民初学者、诗人、政治人物。
吴闿生早年留学日本。清朝末年归国后,,他任度支部财政处总办。北洋政府时期,他历任教育次长、国务院参议。1928年后,他和高步瀛等人在奉天萃升书院讲学。后任北京古学院文学研究员。
1949年,吴闿生逝世。其弟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齐燕铭曾亲自吊唁。
光绪五年(1879)七月八日,吴闿生出生于从伯父吴宝三山东官所。
他虽系出桐城吴氏,但未成长于故乡,大多时候都在北方直隶一代。他的生活环境与经历可分为四个阶段。
三岁至十岁,其父任直隶省冀州知州;十一岁至二十一岁,其父退官主讲直隶省保定莲池书院,皆随父定居。他天生聪颖,家学渊源深厚,又得见许多贤人材士,先后拜师范当世、姚永概、贺涛。范当世赞为“八岁能为子固文”,九岁能诗,诗集中有〈生日诗〉一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闿生二十三岁,随父亲门人中岛裁之抵日,至东京早稻田大学,并与永阪周、本田幸之助、森大来等汉诗人来往。他发愤用功,原本不通日文,数月后能读、写,并开始翻译日书为汉文,此期译作共有《和文释例》、《东瀛战士策》、《世界地理学》、《理财学》、《法律学教科书》等至少十五种。
光绪三十年(1904),其父友人严复任直隶编译局局长,吴闿生受严复推荐,任学校司总编译,任期中又有日文译书《克莱武赫斯丁传》、《近世外交史》、《法律学教科书》等至少三种。
吴闿生自二十七岁起至四十九岁止,实际接触政事,历任各处幕僚: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入山东巡抚杨士骧幕府, 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皖,以劳进候选知府加三品衔。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复为杨士骧幕僚。 时杨士骧擢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至隔年五月杨士骧逝。
宣统元年(1909),入托忒克端方幕府。 后归皖。
宣统二年(1910),受马佳绍英推荐,任度支部财政处总办。
宣统三年(1911),擢任参议上行走。
民国元年(1912.5-12月),受严复推荐,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务长。
民国二年(1913),入袁世凯幕府,与沈祖宪合纂《容菴弟子记》。
民国三年(1914),任内史监内史,负责总统切身的内务机要。
(未知起始年)至民国三年(?-1914),兼任清史馆协修。可能是不满修史制度, 或因向馆长赵尔巽建议其父汝纶列为专传不得, 作〈上赵次山总裁辞清史馆协修书〉一文辞去。
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卒,黎元洪继任总统,内阁改组。六月,吴闿生代理教育次长。
民国十二年(1923),任国务院顾问。
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段祺瑞聘为国务院参议。
民国十七年,吴闿生自官场退休,改往沈阳专心执教。此时张学良等人重建奉天(沈阳)萃升书院,吴闿生受军团长杨宇霆之聘, 与王树柟一同前往,教授古文。 隔年,吴闿生邀同门好友高步瀛来讲学。 除了萃升书院以外,吴闿生亦出任私立郁文大学文院院长。
民国二十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吴闿生返回北京,于保定莲池书院等地继续授徒讲学。
八年抗战期间(1937-1945)吴闿生隐居著述。抗战胜利后,他在北京继续讲授桐城古文义法,直到民国三十八年病逝于北京家中。
他的学生中知名的有贺孔才、于省吾、潘伯鹰、齐燕铭、谢国桢、曾克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