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书)

✍ dations ◷ 2025-02-25 03:05:11 #老子 (书)

道家系列条目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相传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经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经典。至唐代,唐太宗命人将《道德经》译为梵语;唐玄宗时,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老子言道德之意,著书上下篇”,据帛书本为上篇〈德〉、下篇〈道〉;通行本为〈道〉在上,〈德〉在下。上、下篇在各版本分章不定。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法,最早出自刘向《七略》、《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严遵《老子指归》分为德经四十章,道经三十二章。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有分章符号,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的格局。北大汉简本为德经四十四章,道经三十三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与“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理,而多以政治为旨归,对传统思想、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通行的注解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河上公《老子章句》流传最广。

相传是老子留下约五千言的著作。关于本书作者,汉代以来传统说法认是春秋末年老子所著,自民国初年疑古派学者开始,认为是战国末期的人所作,假托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冯友兰等人持此种看法(由于郭店楚简包括更早期版本的《老子》出土,该年代为战国中期,因此冯等学者见解应属谬误);胡适等人则认为这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韩非子》出〈解老〉、〈喻老〉两篇,当时或早之前,可能就以《老子》作为书名

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据称,汉景帝尊《老子》为经。称《道德经》可能始于王弼、皇甫谧生活的魏晋时期。

《老子》本书后题以“经”名者,始见于《汉书·艺文志》:“《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历代文献有:

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尊《道德经》与《孝经》并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由于古时经书的传抄与刊印时有衍夺错植的情况,故《老子》一书的版本问题极其复杂,例如包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郭店楚简本、马王堆汉墓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贵族随葬的《老子》版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期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1号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比马王堆帛书本的《老子》年代早100多年;其他版本如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汉代以后的版本。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受到了学者的重视,所以现代很多学者称《老子》应该为《德道经》,。2009年北大书西汉竹书《老子》现存竹简221枚,5,300余字,其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

唐代以后,河上公、王弼二注作为《道德经》的主要注本一直广为流传。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主条目:天

主条目:德

老子主张尚古主义,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转向虚静的道,人类的文明愈进展,离道的本性愈远。所谓仁义智能忠孝,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古时没有其名目,却有其实;后世空有其名,却离其实甚远。老子论生活,分为修己和治人两方面。修己方面,主张不争、无尤、任自然、尚柔弱、不以身先天下、知足知止。治人方面,老子主张统治天下的圣人须无欲“得一”,常使民无知,弃绝智能。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说法“欠沉重”,有矛盾,治天下不能无所作为,保存生命即不能无欲,所谓无欲无为根本不能实现。老子反抗当时的文化、道德、政治,人民以智巧相欺,愈讲道德仁义人生愈乱,于是感到教育、政治、智能都没有功效。这种主张出现在社会极乱的时代,可说是“乱世哲学”。

老子“修道而养寿”(司马迁语),他用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人生观。《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中国人传统敬老爱老,对老人的教诲特别重视,对老人的年龄也记得非常清楚,司马迁不可能乱说。老子叫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而是因为他长寿,是有名的寿星公。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派生,而“有”从“无”所派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寓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宽容、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寡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主条目:无为(道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彊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无成见而有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擅自妄为的理想境界。即主观上去除个人私欲及妄念,配合大环境整体各类生态演化之规律,即能从中体悟出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之“道”,反对各种智巧行为创造社会环境中的矛盾对立现象,从而在各类尚贤与崇富的竞争行为中恶性循环致生许多弊端;期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概念,达到主观上“无为”,客观环境之自然循环“无不为”之和谐运作。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在政治观的体现,“小”与“寡”为使动用法,即使国家小,人民少,更利于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汉唐帝王们用“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道家理念,实现了文景和贞观之治等盛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可以从纯粹的方法论的角度加以理解, 其论点大致如下:

第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一支军队、一项在建工程所组合的集群,甚至整个宇宙系统等)为达目的该如何取道的探究;

第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第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第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该如何选择“道路”以便更好地达成“目的地”的探究。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是关于“我们应该怎么走”的评说与劝谕,而不是关于“它们在怎么走”的客观描写或具体叙事。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第五,道德经有许多后由科学家发展的方法及方法属性概述,如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变量方法和精神资本等等。

郭店楚简本与现在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注本)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竹简中没有“智能出,有大伪”。

第十九章: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此三言以为史不足,或令之有所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以第十九章为例:

今本《老子》所提倡的绝弃“圣、智、仁、义”,在郭店楚简中则是“智、辩、伪、诈”。有些学者据此主张,《老子》与儒家在伦理观念上并不互斥,并指出楚简《老子》没有将“礼”与“伪”对立起来。到战国中晚期,庄子后学才直接以“伪”指斥儒家的“礼”。

《老子》常被当作道教经典,但哲学的道家和宗教的道教意旨有别。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组成而言,《老子》被道教视作重要的经典,而誉为“三洞之精华,一乘之奥旨”,并以《河上公章句》和《想尔注》作为重要的讲本。作者老子被道教尊为至上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并从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

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认为:“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所缺少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而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却对此熟视无睹。”

647年(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传入印度。这是翻译《道德经》的开端。

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

16世纪开始,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一书从此传至欧洲。

17、18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的名字。

1817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道德经》法文译本,勒木萨1823年作《老子传》。勒木萨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的“逻格斯”相当。

19世纪初欧洲一些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对此也十分推崇。

20世纪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他相信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晚年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老子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1988年1月26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

1993年6月15日,《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老子的忠告致克林顿》的文章。这篇不到600字的短文,引用了13句老子的经文来点评这位新上任总统的言行,老子的话约占篇幅的三分之一。

2010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引用了“知行不殆”的名言。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推崇老子哲学,他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了未来人类文明将要达到的状况。”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现状深感忧虑。

美国哲学学者卡普拉著有《物理学之道》一书。他认为中国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同现代物理学高能物理现象有着深刻的相似性。他还在《非凡的智能》一书中说:“在许多伟大的传统中,中国道家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表示,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有收藏《道德经》。他回忆到爱因斯坦家作客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就包括《道德经》的德文译本。

许多大数据科学研究者认为,老子的方法有一些特别的可供分析大数据的启示,比如潜变量与指标方法等。

相关

  • 景观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万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
  • 高台教高台教(越南语:Đạo Cao Đài/.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
  • 首尔火车站首尔站(朝鲜语:서울역/서울驛 Seoullyeok */?)位于韩国首尔特别市龙山区南营洞与中区会贤洞,是京釜线、京义线、首尔地铁1号线、首尔地铁4号线与仁川国际机场铁道交会的铁路车
  • 贝尔弗劳尔贝尔弗劳尔(英文:Bellflower),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下属的一座城市。建市于1957年9月3日,面积 大约为6.12平方英里 (15.9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76,6
  • 李国荣李国荣,湖北荆门人,出生于台湾,中华民国陆军少将退役,曾赴美国美军最高军事学府陆军战争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深造,为中华民国国军极少数同时留美、留英将领。当过黄埔军
  • 吉祥草吉祥草(学名:)为百合科吉祥草属下的一个种。产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大部分地区,生于阴湿山坡、山谷或密林下,海拔170-3200米。
  • ProFTPdProFTPd是一套可配置性强的开放源代码的FTP服务器软件,名称最后的d字是因为在Linux中是用daemon来称呼。ProFTPd与Apache的配置方式类似,因此十分容易配置和管理。ProFTPd亦开
  • 文化剧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文化剧是话剧呈现的一种方式,其戏剧目的主要是用来探讨在
  • 东京都COVID-19对策网站东京都COVID-19对策网站(日语:東京都COVID-19対策サイト)是日本东京都开设的网站,公开2019冠状病毒病东京都疫情相关资讯。该网站由一般社团法人(日语:一般社団法人)“Code for Jap
  • 黄祐吕黄祐吕(韩语:황우여,1947年8月3日-),是大韩民国的政治人物,2014年11月19日起担任韩国社会副总理(朝鲜语:대한민국의 사회부총리)兼教育部部长。黄祐吕小学就读仁川松林初等学校(朝鲜语:인천송림초등학교),到中学就读仁川中学校(朝鲜语:인천중학교)与济物浦高等学校(朝鲜语:제물포고등학교),后进入首尔大学法学院与大学院。1971年1月25日到1974年1月31日期间服役,最高军衔为海军法务官上尉(韩语:해군 법무관 대위),退役后担任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与首尔高等法院(朝鲜语:서울고등법원)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