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

✍ dations ◷ 2025-11-16 16:22:14 #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
埃利亚斯·芒努斯·弗里斯(瑞典语:Elias Magnus Fries,1794年8月15日-1878年2月8日),瑞典生物学家。他在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搜集了欧洲各地大量的真菌标本,对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描绘、研究和命名,编写了《真菌研究》等一系列专著,被称为现代真菌命名法的创始人,“真菌学中的林奈”1794年8月15日,埃利亚斯·弗里斯生于瑞典南部斯莫兰省的费姆舍镇(Femsjö,今属哈兰省许尔特市),父亲特奥多尔·弗里斯是该教区的教区长,爱好植物学,常带着他在大自然中观察花草,从此养成弗里斯了对植物的兴趣,多年之后他写道“他们是我不离不弃的朋友,永远如此。”十二岁时,他发现了一株漂亮的珊瑚猴头菌(Hydnum coralloides),为了搞清楚这一植物如何分类,他阅读了《瑞典植物志》中关于真菌分类的部分,自此对真菌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08年由于战火频仍和瘟疫流行,他所就读的语法学校关闭,有时间得以在家描绘自己所见的各种真菌,并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命名。1811年,年仅十五岁的埃利亚斯进入隆德大学就读,此时他已经可以分辨三四百种植物了。他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尼古劳斯·约瑟夫·冯·雅坎的稀有植物图谱,以及一直编写了123年之久的《丹麦植物志》丛书;他听了自然史教授安德斯·亚汉·雷丘斯(Anders Jahan Retzius)的课程,雷丘斯把阿尔贝蒂尼(Johannes Baptista von Albertini)和施瓦尼茨(Lewis David de Schweinitz)合著的《根据佩尔松的方法观察在上劳希茨地区尼斯基附近田野生长的蘑菇》(Conspectus Fungorum in Lusatiae superioris agro Niskiensi crescentium e methodo Persooniana)推荐给他。他还结识了后来成为藻类研究开创者的年轻教师卡尔·阿加德(Karl Agardh),阿加德推荐他阅读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佩尔松(Christiaan Hendrik Persoon)的《真菌分类》。经过广泛的阅读之后,他掌握了当时真菌分类的方法,也更加注意到了有很多真菌尚未被详细描述和系统分类。1814年他从隆德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在大学任教的资格。第二年他完成了《真菌观察记录》一书的第一部分,详细描绘了他在大学期间采集和观察到的多种真菌。随后在奥洛夫·斯瓦兹(Olof Swartz)的鼓励下,他开始采集森林过火后多产生的粪壳菌纲真菌,并以此为基础写成了《真菌观察记录》的第二部分。1817年至1819年弗里斯在湿地和林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散步,每天要行走12小时,行程达75公里,从而搜集了更多的真菌标本,写成了《真菌系统》的第一卷。在第一卷的写作过程中,他又采集了大量的多属子囊菌门的真菌标本,研究的成果汇总成《真菌系统》第二卷(1822-1823)。1824年弗里斯前往乌普兰地区采集当地真菌,被狂风暴雨困了一夜,病了几乎一年。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我已经放弃了复原的希望……但到了第二年秋天,真菌重新生长之时,我又恢复了体力,可以进行野外远足了。”随着自己对真菌研究逐渐为人所知,他收到了欧洲各国寄来的真菌样品。1826年至1827年弗里斯专门对其中的地衣样品进行了研究。1828年他前往柏林博物馆访问,研究了当地的真菌样本,回到瑞典之后,他一方面撰写地衣研究的论著《欧洲地衣》,一方面于1831年终于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真菌系统》。在这部著作中,他力主通过孢子的大小、颜色和形态来对真菌进行分类,并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系统进行命名。这一分类法一直沿用至今。1832年至1834年的夏天和秋日,弗里斯几乎每天都会散步到林中观察担子菌门的真菌,冬春两季则使用当时已经有很大改进的显微镜观察盘菌亚门真菌的孢子形态,这一段的研究成果从1836年开始以《真菌系统评论》(Epicrisis systematis mycologici)为名出版,作为《真菌系统》一书的分类系统补充,由于不断搜集到新的材料,到1838年才算告一段落。从1834年起,他转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当时的乌普萨拉大学只设一位植物学教授,由约兰·瓦伦贝里(Göran Wahlenberg)担任,于是弗里斯只得任应用经济专业教授,其后发表了一批应用植物学(如蔬菜和可食用菌)和农业的论著。184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在弗里斯指导下,编制无法在干燥地区生存的所有真菌的彩图。弗里斯不得不继续进行又一次大范围的标本搜集工作,整个编写过程达20余年之久,最终,该彩图的第一部分于1867年-1875年间出版。1847年弗里斯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851年维兰伯格去世,植物学教授一职从一人担任改设多人教职,弗里斯得以改任植物学教授,并兼任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1859年他从植物学教授任上退休,由约翰·埃哈德·阿雷斯科格(Johan Erhard Areschoug)接任。晚年的埃利亚斯·弗里斯以研究带有菌盖的伞菌为主。1874年弗里斯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学术专著。187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876年他的长子,同样是真菌研究者的特奥多尔·芒努斯·弗里斯(Theodor Magnus Fries)担任了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学教授的位置,同时也承担起编著真菌彩图第二部分的工作,最后的丛书收集了大约1700幅彩图。1877年和1878年,弗里斯参加了乌普萨拉大学建校四百周年和纪念林奈诞生一百周年的活动。去世之前他仍在关心真菌彩图第二部分的编撰问题。

相关

  • 腺病毒腺病毒科(Adenoviridae)是一种中型大小的病毒,约90-100nm大,是一种无外套膜的二十面体双股DNA病毒,有核衣壳。腺病毒有四属:腺病毒主要感染多种脊椎动物,当中包括人类。腺病毒于195
  • 华氏温标是一种温标,符号为℉。华氏温标的定义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有180等分,每等分为华氏1度。根据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特于1724年所写的一篇期
  • 分解作用分解作用,又称腐烂、腐败,是指动物蛋白质及其有关之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而且回到大自然物质循环的过程,特别是由缺氧微生物和腐化细菌。分解是一个大自然经常进行且非常重要的过
  • 角膜炎角膜炎(英语:Keratitis),是指眼睛角膜发炎的症状,患者会感到眼部疼痛、视力模糊及流眼泪等。角膜炎的最主要成因是由病原体引致,如棘变形虫、镰孢菌等。佩戴隐形眼镜的人士,有较大
  • 蓝婴症青紫婴儿(blue baby),或称为发绀婴儿、蓝婴,是指婴儿因先天性心脏缺损或后天性缺氧,血含氧量较正常人低,造成发绀现象。因患儿身体呈蓝紫色而得名。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Templat
  • 缓激肽结构 / ECOD缓激肽(英语:Bradykinin)是引起血管扩张的一种肽,因此导致血压降低。一类名叫ACE抑制药的用于降血压的药物会增加缓激肽的浓度(通过抑制其降解)进而降低血压。缓激肽是
  • 睡眠相位后移障碍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Disorder),简称DSPS或DSPD)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患者一般都会晚睡晚起,生活节奏受严重影响。在临床诊断中,部分患者要到等至天亮
  • 免疫性免疫(英语: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中包括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系统)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免疫”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明代医书《免疫类
  • 稻热病菌Ceratosphaeria grisea T.T. Hebert, (1971) Dactylaria grisea (Cooke) Shirai, (1910) Dactylaria oryzae (Cavara) Sawada, (1917) Phragmoporthe grisea (T.T. Hebert)
  • 栉水母门栉水母(Ctenophores),又名海胡桃,是一类两胚层动物,属辐射对称动物,现被划分为栉水母动物门(学名:Ctenophora),又名有栉动物门、栉板动物门。原和刺丝胞动物一起分在腔肠动物门,作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