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迫击炮
✍ dations ◷ 2025-04-26 19:22:16 #迫击炮
迫击炮(英语: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称来源由于它可以“迫近射击”。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炮兵军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英语: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海军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英语:Stokes mortar),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千克,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千克。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炮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迫击炮又多个分类方法:
相关
- 棒状病毒科核酸多面体病毒属 颗粒体病毒属棒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又名枝状病毒科,是双链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的一种。
- 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实验室(英语: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简称MBL,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Woods Hole)的生物学及环境学研究教学中心。 该实验室成立于1888年,是一所私人的非营
- 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是苯二甲酸异构体中的一个,也称m-苯二甲酸,化学式为m-C6H4(COOH)2,苯环上取代的两个羧基处于间位。间苯二甲酸可通过用铬酸氧化间二甲苯,或者甲酸钾与间羧基苯磺酸钾
- 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常常被用来表示“质量”,但是在科学上,这两个词表示物质不同的属性(参见质量对重量)。在物理上,质量通常指物质在以下的三个实验上证明等价的属性之一:从17
- Kiss合唱团接吻乐团(英语:KISS)是美国的摇滚/重金属乐团,1973年成立于纽约。以其特殊的脸部妆容、舞台服装、精心制作的现场表演闻名于世,包括口中喷火、砸吉他、吐血、吊钢丝飞天、空降、冒
- 铠蝇科铠蝇科,又称甲蝇科,属于双翅目昆虫,共9属115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与非洲。铠蝇科属于中小型昆虫,前胸背板异常发达,在腹部形成有如甲虫翅鞘般的金属光泽保护壳。科名来自希腊文κέλ
- 壬辰录《壬辰录》是部反映壬辰倭乱的演义性讲史朝鲜小说,有韩文和汉文两个版本。小说描述了水军将领李舜臣、陆军将领金应瑞,义兵领袖郭再祐、郑文孚、金德龄、西山大师、泗溟堂,爱国
- 奢崇明奢崇明(?-1629年),明朝天启时贵州的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抚使,乃水西(今贵州黔西)宣慰使安位之舅。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永宁宣抚使奢效忠去世,其独子奢崇周又卒,遂由其弟奢进忠之子奢崇明继
- 越野越野可能指以下事物:
- 梅塞德斯-奔驰name = 'Transport', description = '交通', content = {{ type = 'text', text = [[]] }, { type = 'item', original = 'articulated bus', rule = 'zh-cn:铰接客车;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