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

✍ dations ◷ 2025-02-24 00:56:19 #迫击炮
迫击炮(英语: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称来源由于它可以“迫近射击”。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炮兵军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英语: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海军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英语:Stokes mortar),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千克,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千克。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炮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迫击炮又多个分类方法:

相关

  • 保健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健康是指生物的功能性和代谢效率的水
  • 贾思勰贾思勰(?-?),齐郡益都县(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北魏农学家,官至高阳郡太守(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带)。他精通农业科学,在复兴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华北农业时,将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化,于北魏末年
  • 超验主义超越主义,或超越论(英文:Transcendentalism),也称作“新英格兰超越主义”或“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
  • 基里巴斯共和国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独立日(7月12日) 圣诞节(12月25日)家用电源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人
  • 清越战争清军入越战争指的是1788年底至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战争。1788年,西山朝北伐,攻破后黎朝的都城昇龙(今越南河内市)。后黎朝的昭统帝逃往保禄山,派大臣阮辉宿向
  • 乙未改革乙未改革又称乙未更张,是朝鲜王朝1895年到1896年进行的一次急进的近代化改革。这是甲午改革的延续,一般认为乙未改革是甲午改革的一部分。甲午改革和乙未改革总体被称为甲午改
  • 麟洛乡坐标:22°39′02″N 120°31′38″E / 22.650586°N 120.527111°E / 22.650586; 120.527111麟洛乡(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linˇlog hiongˊ)位于台湾屏东县北部,西邻屏东市,北邻长
  • 鼠总科鼠,又称老鼠或耗子,即鼠总科(Muroidea),是一种属于啮齿类的总科,其中含有仓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亲缘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由于难以测定各分类群之间
  • 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前身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系,1947年建立,第一任系主任为王重民先生。1987年改名为图书馆情报学系,2001年改名为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系本科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 Bilibilibilibili(NASDAQ:BILI),全称为哔哩哔哩弹幕网,亦称哔哩哔哩、bilibili弹幕网,或简称为B站。是中国大陆一个ACG相关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其前身为视频分享网站Mikufans,该网站由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