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

✍ dations ◷ 2024-12-22 21:34:20 #迫击炮
迫击炮(英语: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称来源由于它可以“迫近射击”。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炮兵军官、旅顺要塞炮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英语: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海军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炮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英语:Stokes mortar),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千克,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千克。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炮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迫击炮又多个分类方法:

相关

  • 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A是一种古代克里特岛上使用的未解读文字。它的破解是考古学上的“圣杯”。它的一种关联文字,线形文字B于1950年被迈克尔·文特里斯破译,证明其为希腊语的一种古代书写
  • 字谷在字体排印学中,字怀(又称“字谷”)指字母构造中的全封闭或半封闭区域。 拉丁字母中包含有封闭字怀的有A、B、D、O、P、Q、R、a、b、d、e、g、o、p和q, 包含开放字怀的有c、f、
  • 鸭油鸭肉,是从鸭身上取得的肉,为全世界普遍的肉品之一。《本草纲目》:“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中医有认为,鸭肉有养胃、补肾的功效,能清热
  • Hsub2/subSnOsub3/sub锡酸(英语:stannic acid)是一种含锡无机酸,其化学式为H2SnO3。锡酸拥有类似于碳酸的结构,不易溶于水,可溶于有机物如丙酮,溶解后可解离成锡酸根离子(SnO32-),也同样拥有类似碳酸根的共
  • 欧洲野猫欧洲野猫(学名: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可见于西欧、中欧、东欧、苏格兰和土耳其;在斯堪的纳维亚、冰岛、英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则已灭绝。欧洲野猫
  • 极地苔原气候苔原气候是极地气候两大类型之一,在柯本气候分类法中标记为ET。北半球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所覆盖,除南极洲沿海个别岛屿以外,基
  • 恩斯特理查德·恩斯特(德语:Richard Robert Ernst,1933年8月14日-),瑞士物理化学家,1991年沃尔夫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
  • 大冰期大冰期(英语: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川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几次冰期(glacial period、g
  • 镇海楼镇海楼(广州博物馆),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明朝洪武十
  • 悉尼奥运会第二十七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Games of the XXVII Olympiad,法语:les Jeux de la XXVIIe Olympiade),于2000年9月15日至10月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此乃奥运史上,继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