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毒色胺

✍ dations ◷ 2025-05-15 04:19:56 #蟾毒色胺
蟾毒色胺(bufotenin、5-HO-DMT、bufotenine)是一种与血清素相关的色胺类物质,是存在于某些蟾蜍皮肤(得名于蟾蜍属)、蘑菇、高等植物和哺乳动物中的生物碱,结构与二甲基色胺、脱磷酸裸盖菇素和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类似。最早由奥地利化学家汉多夫斯基(Handovsky)在一战期间从蟾蜍皮肤中提取得到。1934年维兰德证实其结构,1936年星野敏雄完成合成。幻覚剤cohoba的主成分。

相关

  • 化学疗法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化学疗法(英语:Chemotherapy),简称化疗(Che
  • 芽孢杆菌目脂环酸杆菌科(英语:Alicyclobacillaceae)(Alicyclobacillaceae) 芽孢杆菌科(英语:Bacillaceae)(Bacillaceae) 显核菌科(英语:Caryophanaceae)(Caryophanaceae) 李斯特菌科(英语:Listeriaceae)(L
  • 口服糖耐量试验糖耐力测试(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是一种测试血糖在人体内代谢水平的医学实验。具体步骤是,要求被测试对象在空腹情况下喝下75克无水葡萄糖或82.5克含一分子水的
  • 30S30S核糖体亚基(prokaryotic small ribosomal subunit、30S subunit)原核生物70S核糖体中的小亚基。它是核糖体RNA与核糖核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包括16S 核糖体RNA和21种碱性蛋白质
  • 性激素性类固醇(英语:Sex steroid,亦称为性甾体)是指一类与脊椎动物雄激素或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类固醇激素。他们的效应是由两种方式进行的:第一种是经核受体进行的慢性染色体组机制,
  • 死光死光(英语:Death Ray),亦作杀人光线(日语:さつじんこうせん)或死亡射线。在一种理论物理学上,利用粒子束或电磁波(包括光)为基础的武器,其高峰研究期位于1920年代到1930年代。当中以尼
  • 领鞭毛虫门领鞭毛虫纲(学名:Choanoflagellate)是一种原生生物,是单细胞或群体。拥有一根鞭毛,形态类似于淡水海绵的群体,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也类似于海绵,被认为是动物的姐妹群。领鞭毛虫的
  • 临时参议长议长:南希·裴洛西(民主党) 多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斯坦利·霍耶(民主党) 少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
  • 受精卵受精卵(zygote、合子)在发育生物学中用来描述生物的第一阶段,此时它只是一个单细胞。这个词也会被较为宽松地运用于经过最初几分裂后的细胞,虽然严格地讲这一阶段应称为卵裂球(分
  • 大动脉瘤大动脉瘤(英语:Aortic aneurysm)是指大动脉的血管因为血管壁的异常而出现的扩张(Aorta aneurysmal dilation)。大动脉瘤的成因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老化等,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