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草莓
✍ dations ◷ 2025-09-06 16:39:44 #野草莓
野草莓(学名:Fragaria vesca),又名森林草莓,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在退化森林或曾受干扰的地区内茁壮生长。在夏威夷、留尼汪及新西兰等地被视为入侵物种,形成相当高密度的匍匐林区。野草莓是一种颇粗生的植物,一般栖地为道路及小道两旁、河堤、山坡、石或碎石铺成的行径两旁、草地、年轻的林地、疏林地、林地的边缘及丛林中的空地上。即使在光线不足以结果的地方也能生长。在其分布较南的区域上则只能在较阴暗的地方生长,而在较北的地方对阳光的适应较好。能适应不同的湿度环境(除了极端干燥或湿润的地方),能抵受中等程度的山火,并于山火过后能快速生长。虽然野草莓多透过匍匐茎(变态茎的一种)繁殖,但在泥土种子库(soil seed bank)中也找到为数不少的种子。当土壤受到干扰后便会发芽,并远离原本群落生长。其叶为不少陆上有蹄类动物的食物来源,包括骡鹿及加拿大马鹿等,而其果则广受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欢迎。野草莓能透过此方法将种子散播开去。人类的食用纪录可追溯至石器时代。于古波斯时期农夫已懂得种植野草莓并制成各式食品。其种子经丝绸之路带到远东及欧洲地区并被广泛种植。直至目前惯常食用的草莓(学名:Fragaria × ananassa)的出现,因具备较大的果肉及更多的种植变化等优势,才令野草莓的种植历史告一段落。野草莓有强烈的香气,目前仍有家庭式的种植或收集以作小规模的商业用途,如作为另类食材、果酱、调味料、力娇酒、化妆品及另类药物等。在土耳其,每年仍有数以百吨计的野草莓被收割使用。大部分栽培种均有较长的花期。其中一些常称作高山草莓的品种实际为本种的栽培变种(学名:Fragaria vesca ssp. vesca f. semperflorens,异名:Fragaria alpina)。多形成匍匐茎或呈多冠状的簇,能结出较大及较长时间的果。在18世纪法国地区因其结出较大的果而成为食材之一,并称作Fressant。个别栽培种甚至能长出如白色及黄色的果实,而非一般的红色。因其长出丰裕的花及果,本种多在数年生长期后便会失去活力。能长出匍匐茎的种可作为减少水土流失的地被植物(groundcover),而其他可作为装饰用的边护植物(border plant)。森林凤梨草莓(Fragaria × vescana),由本种与食用草莓杂交得到的品种,能结出细小但却有精致香味的果子。而本种与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的杂交种曾广泛种植,但在1850年后则逐渐式微。本种偶尔作为天然草药服用。其根、茎及花均能作为冲泡花茶的材料。维基共享资源中有关野草莓的多媒体资源
相关
- 第一语言母语,又称第一语言,为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
- 药事管理学药事管理学(英语:The discipline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是药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和教育集中于应用社会、行为、管理和法律科学,去研究药学实践中完成专业服务的
-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社会
- P53 p63 p73家族p53 p63 p73 家族 是一个抑癌基因家族包括:有时候也简称为“p53家族”。p53、p63与p73不但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似,在进化上也有相关性。整个p53家族都是从无脊椎动物的p63/p73祖
- Z-DNAZ-DNA又称Z型DNA,是DNA双螺旋结构的一种形式,具有左旋型态的双股螺旋(与常见的B-DNA相反),并呈现锯齿形状。Z-DNA为三种具生物活性的DNA双螺旋结构之一,另两种为A-DNA与B-DNA。Z-D
- 李曙光李曙光(1941年2月15日-),中国地球化学家。出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 威尔弗里德·劳雷尔大学坐标:43°28′31.21″N 80°31′38.08″W / 43.4753361°N 80.5272444°W / 43.4753361; -80.5272444威尔弗里德·劳雷尔大学(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又译作伟佛罗利亚大
-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是隶属于北京大学、1979年成立的一家出版社。其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译书局翻译西学教科书和其他图书,
- 吴建屏吴建屏(1934年4月4日-2012年12月23日),原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首次证明来自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的纤维末梢与大脑皮层快锥体
- 箬竹箬竹(学名:Indocalamus tessellatus)为禾本科箬竹属下的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