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

✍ dations ◷ 2025-08-27 13:28:25 #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

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波兰语:Aleksander Kwaśniewski,1954年11月15日—),波兰记者,政治人物,第二位民选的波兰总统(1995—2005),国会议员(1991—1995),他也是目前为止,在波兰民主化后唯一的左派总统。

1985年,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为争取年轻人的支持,任命时任《青年旗帜报》主编30岁的克瓦希涅夫斯基担任政府青年事务部部长。

1989年作为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成员参加圆桌会议,担任工会问题政府方主席。同年6月4日议会选举中竞选参议员落选。1990年1月27日,在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英语:Social Democracy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成立大会堂上当选最高委员会主席。

1995年总统大选,他代表左派胜出,接替列赫·瓦文萨出任总统一职,2000年大选再度胜出,成功连任。是首位连任成功的民选总统。

2001年九一一袭击事件中,6位波兰公民在美国丧生。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于2002年9月11日替首都华沙斯卡伊茨维斯基公园内的九一一事件波兰遇难者纪念碑揭幕。

他曾担任左翼社会民主党主席,该党前身是波兰统一工人党,后为民主左派联盟,现为新左翼。

卸任总统后,2006年3月,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埃德蒙·A·沃尔什外事学院教授欧洲当代政治与民主化。

2009年4月在访谈中表示想担当唐纳德·图斯克总理(公民纲领)和莱赫·卡钦斯基总统(法律与公正)的斡旋者。“如果我们需要调解人,就必须是非常有能力之人。例如我认为 Janusz Palikot 不是最好的。我能做如果我需要的,我们应该一起会面并且解决或许并非困难的问题。对于我们最重要应该是我们的法律和公益。为了战胜邪恶我们必须做得好”。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大使刘彦顺:“在当代波兰剧烈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生的崎岖坎坷的旅途中,克瓦希涅夫斯基始终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始终站在为国家为民族兴盛而奋斗的前沿。他演奏的青年人生三部曲是:始则不到30岁即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继则在波兰剧变的风浪中作为社民党的创始人而蜚声社会,终则冲破艰难险阻问鼎总统宝座到达权力的顶峰。”

相关

  • 匈奴语匈奴语指历史上在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了匈奴国家的核心匈奴部落所使用的语言。现代学者研究匈奴语主要通过中国传统史书中的匈奴人人名、地名、爵名等汉字的音译来进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69年。《爱达》的写作可追溯到1959年,当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正在写两本书,《时间的纹理》(The Textur
  • 李泽椿李泽椿(1935年6月1日-),江苏南京人,中国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博士生导师。1995年
  • 保罗·鲍尔斯保罗·弗雷德里克·鲍尔斯(Paul Frederic Bowles,1910年12月30日-1999年11月18日)是美国作曲家、作家、翻译家与海外国民。
  • 大眼斑雉大眼斑雉(学名:),又名百眼雉鸡,是一种分布在东南亚婆罗洲、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密林的雉。在亚洲一些地区被认为就是凤凰或鸾鸟的现实化身。大眼斑雉是褐色的,头及颈都是蓝色的,上胸
  • 椰子宫椰子宫(Coconut Palace),又称Tahanang Pilipino(菲律宾之家),位于马尼拉菲律宾文化中心(英语:Cultur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园区内,原为菲律宾的国宾馆,现为菲律宾副总统官邸及
  • Invisible Children IncInvisible Children Inc是一个组织,于2004年成立,曾拍摄《科尼 2012》,引起大众对于圣主抵抗军首脑,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的注意。Template:Invisible Children Inc.
  • 卡尔·古斯塔夫·阿克曼卡尔·古斯塔夫·阿克曼(德语:Karl Gustav Ackermann,1820年4月10日-1901年3月1日)是德国保守派政治家。他曾是德国帝国议会和萨克森邦议会议员。阿克曼从高中毕业后,于1840年至184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并于1843年至1845年在海德堡大学就读。1840年,他成为旧莱比锡议会的议员。1841年,他开始活跃在莱比锡学生军中。他于1845年在柯尼希斯布吕克担任文员,并在1847年至1849年在德累斯顿市议会担任理事会精算师,开始了自己的法律职业生涯。1849年,他在德累斯顿定
  • 苏维熊苏维熊(1908年-1968年3月6日),台湾新竹北门外仑仔(今新竹市北区)人:184,英国文学研究者,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最早期的台湾本土师资,著有《英诗韵律学》 ()等书。在东京与台湾留日青年施学习、张文环、吴坤煌、巫永福、王白渊等合组“台湾艺术研究会”,创办文艺刊物‘フオルモサ’(《《福尔摩沙》),致力诗文创作。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卒业,文学士。1945年末,他回到结束日本帝国统治的台湾,被国立台湾大学代理校长罗宗洛聘为先修班(原台北帝国大学预科)教授(见罗宗洛《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报告书·新聘
  • MathSciNetMathSciNet是由美国数学学会于1996年创建的在线书目数据库,可供用户搜索。它包含了自1940年以来数学评论杂志的所有内容以及作者数据库、近360万条条目和230多万个原始文章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