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核取代
✍ dations ◷ 2025-04-26 14:34:27 #亲核取代
亲核取代反应,或称亲核性取代反应,亲核攻击,通常发生在带有正电或部分正电荷的碳上,碳原子与带有负电或部分负电的亲核试剂(Nu:−)产生反应而被取代。常分为两种反应机构:SN1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如下:第一步是原化合物的解离生成碳正离子和离去基团,然后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结合。由于速控步为第一步,只涉及一种分子,故称 SN1 反应。常发生于:SN1 亲核取代反应特点:SN2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如下:较强亲核剂直接由背面进攻碳原子,并形成不稳定的一碳五键的过渡态,随后离去基团离去,完成取代反应。常发生于:SN2 亲核取代反应特点:
相关
-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新生儿因为体内胆红素浓度偏高,造成巩膜及皮肤发黄(黄疸)的情形,其他的症状包括睡眠过多或是食欲不佳。其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脑麻痹以及核黄
- 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英语: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坎的剃刀”,拉丁文为lex parsimoniae,意思是简约之法则,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
- 多环胺类多环胺类(heterocyclic amines,简称 HCA 或 HCAs),也有人称之为杂环胺,常见的多环胺类有PhIP、IQ、MeIQx和3,8-diMeIQx,这些多环胺类已被科学家证明了对人体是有致癌性与致突变性的
- 虹膜括约肌虹膜括约肌是一种位于虹膜的肌肉,它围绕在瞳孔的周围,其功能在于控制瞳孔的收缩。存在于脊椎动物以及部分头足纲动物体内。最初是由平滑肌细胞组成,但发育成熟后主要由横纹肌所
- 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萨帕尔穆拉特·阿塔耶维奇·尼亚佐夫(土库曼语:Saparmyrat Ataýewiç Nyýazow;俄语:Сапармура́т Ата́евич Ния́зов;1940年2月19日-2006年12月21日)是
- 今日中国《今日中国》(China Today),原名《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是宋庆龄和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创办于1952年的月刊。《今日中国》以中文、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德
- 同步主义二十世纪早期在视觉艺术、剧场、文学中的一种概念,对于事物在不同地点,却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时段发生,所表现的多重感受体悟。此概念挑战视时间、动作、地点为一体的传统想法。
- 施派尔施派尔(Speyer)是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一座无属县城市。1529年4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召开帝国会议,讨论解冻迫害新教徒的《沃尔姆斯议会》议案,遭到部分与会的
- 鄂罗克人鄂罗克人 (俄语:Ороки;日语:ウィルタ/オロッコ,自称:ульта,ulta,ulcha)是居住在库页岛东边的一个小族群,今属俄罗斯联邦萨哈林州管辖,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无文字。
- 让·佩兰让·巴蒂斯特·佩兰(法语:Jean Baptiste Perrin,1870年9月30日-1942年4月17日),法国物理学家,生于法国里尔。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巴蒂斯特·佩兰出生于法国 里尔,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