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dations ◷ 2025-09-02 06:46:4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英语: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简称:PEMFC),又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燃料电池(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s),是一种以含氢燃料与空气作用产生电力与热力的燃料电池,运作温度在 50℃ 至 100℃,无需加压或减压,以高分子质子交换膜为传导媒介,没有任何化学液体,发电后产生纯水和热。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对低温与常压的特性,加上对人体无化学危险、对环境无害,适合应用在日常生活,所以被发展应用在运输动力型(Transport)、定置型(Stationary)与便携式(Portable)等机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每一个电池组,一般是由十一层结构所组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原理是:首先氢分子经由阳极端流场板的气体导流槽进入电池组,经扩散层到阳极触媒反应层,经阳极触媒作用氧化为氢离子(也就是质子),与释出电子,这化学反应过程称为阳极半反应:然后氢离子受电渗透力驱策,伴随数个水分子,经由交换膜输送至另一端的阴极触媒反应层。接着游离的电子经导电板收集,因电位差的原故,通过连接在导电板上的电路,流向阴极的导电板,变成电流产生电力,电子最后会由阴极导电板送到阴极触媒反应层。最后氢离子、电子、加上由阴极流场板输送来空气中的氧气,汇集在阴极触媒反应层,经阴极触媒催化而产生水,这化学反应过程称为阴极半反应:总体电化反应是将化学能自由能差
(
Δ
G
)
{displaystyle {rm {left(Delta Gright)}}}
转变为电动势
(
Δ
E
)
{displaystyle {rm {left(Delta Eright)}}}
:而:氢的反应热
Δ
H
{displaystyle {rm {Delta H;}}}
为
286
k
J
m
o
l
−
1
{displaystyle {rm {286;{it {k{rm {J,{mol}^{-1}}}}}}}}
,熵变
Δ
S
{displaystyle {rm {Delta S;}}}
为
163
J
m
o
l
−
1
K
−
1
{displaystyle {rm {163;J,{mol}^{-1},{K}^{-1}}}}
。假设温度
T
{displaystyle {rm {T;}}}
为
57
∘
C
{displaystyle {rm {57^{circ }C}}}
即
330
K
{displaystyle {rm {330;K}}}
时,能量损耗为:故转换率:也就是在温度为
57
∘
C
{displaystyle {rm {57^{circ }C}}}
时,有
81.2
%
{displaystyle {rm {81.2%;}}}
的反应热可以转换成电能,由此推算,
T
{displaystyle {rm {T;}}}
为
100
∘
C
{displaystyle {rm {100^{circ }C}}}
时,仍有
78.7
%
{displaystyle {rm {78.7%;}}}
的转换率,是相当有效能的电转化换。196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电气的威勒汤玛士葛洛伯(英语:Willard Thomas Grubb)和李尼崔奇(英语:Lee Niedrach),参与了美国海军船务署与美国陆军通讯兵团的一项专案,要求发展一种小型燃料电池,便发明了以质子交换膜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第一个成品,是使用氢化锂放入水来产生氢,并制作成抛弃式的燃料匣,方便携带又容易置换,但由于电极板是贵重金属铂(白金),生产成本非常高昂。奇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B2”,被选定参与美国太空总署的双子星座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为在太空中测试各种设备与状况,以供后来以登月为目标的阿波罗计划参考设计,但刚开始时时PB2遇到了电池组污染与氧从交换膜渗漏等问题,双子星1号到4号都没有采用。通用电气重新设计电池,采用了杜邦公司的“纳飞安(英语:Nafion)”离子聚合膜为交换膜(英语:Proton-exchange membrane),代替之前的磺化聚苯乙烯膜,新电池名为“P3”,从双子星5号开始被采用至最后的双子星10号。惟于后来的阿波罗计划与航天飞机改为采用碱性燃料电池。通用电气持续不断研发新的质子交换膜电池,在1970年代中期,发展出一种水电解技术,可以支援水中生活,应用在美国海军的氧气生产工厂,英国皇家海军于1980年代初采用此项技术于其潜水艇舰队。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德州A&M大学,致力于实验如何减少质子交换膜电池对铂的使用量。近来因奈米科技发展,已能将只有数奈米的铂镀在炭黑或碳粉上,不仅大幅降低铂的使用量,并且使能量密度得以大幅提升。
相关
- 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学名:Hemichordata)是由一类像虫一般,生存于海底的后口动物所组成的门,通常被认为是棘皮动物的旁系群,可追溯至寒武纪早期或晚期,且包括一类已在石炭纪时灭绝的重要化石
- 牧地牧地在地理学上,是指由大面积天然草本植物或灌木植被覆盖,而又可供畜养或野生的草食性动物取食的地区。
- 全角·半角全角和半角,是计算机中,中、日、韩文的CJKV字符的显示格式。传统上,英语或拉丁字母语言使用的电脑系统,每一个字母或符号,都是使用一字节的空间(一字节由8比特组成,共256个编码空间
- 模态逻辑模态逻辑,或者叫内涵逻辑(不很常见),是处理用模态如“可能”“或许”“可以”“一定”“必然”等限定的句子的逻辑。模态逻辑可以用语义的“内涵性”来描述其特征:复杂公式的真值
- 短促性爱短促性爱,是对短时间内完成性爱过程的一个概述。一般地,这种形式的性爱假定取消前戏并且性伴侣至少有一个人能够性高潮,一次短促性爱可能包括性交或者仅限于手淫或者口交。有观
- 雅克·洛布雅克·洛布(Jacques Loeb,1859年4月7日-1924年2月11日),美国生理学家及生物学家,生于德国,以其在单性生殖方面的研究闻名。洛布曾在柏林、慕尼黑和斯特拉斯堡的大学接受过教育。他
- 渐br /新br /世渐新世(Oligocene)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的最后一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于3400万年前,终于2300万年前,介于始新世(Eocene)与新近纪的中新世(Miocene)之间。比起其他比较古老的地质时期,用岩
- 光养生物光养生物(英语:Phototrophs)是捕捉光子来获取能量的生物。它们利用光中携带的能量来完成一系列的细胞新陈代谢过程。许多人误会光养生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来生存。许多光养生物(
- LGBT收养议题反对相关LGBT收养(英语:LGBT adoption)指的是LGBT族群(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收养儿童。同性伴侣中其中一方通过法律方式(例如通过再婚的继子女)取得一个儿童的
- 罗刹罗刹(梵语:राक्षस,转写:Rākṣasa,巴利语:Rakkhasa),又作罗刹姿、罗叉娑、罗刹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等,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罗刹女称罗叉私、罗刹斯(梵语:Rākṣas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