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dations ◷ 2025-11-10 02:53:3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英语: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简称:PEMFC),又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燃料电池(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s),是一种以含氢燃料与空气作用产生电力与热力的燃料电池,运作温度在 50℃ 至 100℃,无需加压或减压,以高分子质子交换膜为传导媒介,没有任何化学液体,发电后产生纯水和热。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对低温与常压的特性,加上对人体无化学危险、对环境无害,适合应用在日常生活,所以被发展应用在运输动力型(Transport)、定置型(Stationary)与便携式(Portable)等机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每一个电池组,一般是由十一层结构所组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原理是:首先氢分子经由阳极端流场板的气体导流槽进入电池组,经扩散层到阳极触媒反应层,经阳极触媒作用氧化为氢离子(也就是质子),与释出电子,这化学反应过程称为阳极半反应:然后氢离子受电渗透力驱策,伴随数个水分子,经由交换膜输送至另一端的阴极触媒反应层。接着游离的电子经导电板收集,因电位差的原故,通过连接在导电板上的电路,流向阴极的导电板,变成电流产生电力,电子最后会由阴极导电板送到阴极触媒反应层。最后氢离子、电子、加上由阴极流场板输送来空气中的氧气,汇集在阴极触媒反应层,经阴极触媒催化而产生水,这化学反应过程称为阴极半反应:总体电化反应是将化学能自由能差 ( Δ G ) {displaystyle {rm {left(Delta Gright)}}} 转变为电动势 ( Δ E ) {displaystyle {rm {left(Delta Eright)}}} :而:氢的反应热 Δ H {displaystyle {rm {Delta H;}}} 为 286 k J m o l − 1 {displaystyle {rm {286;{it {k{rm {J,{mol}^{-1}}}}}}}} ,熵变 Δ S {displaystyle {rm {Delta S;}}} 为 163 J m o l − 1 K − 1 {displaystyle {rm {163;J,{mol}^{-1},{K}^{-1}}}} 。假设温度 T {displaystyle {rm {T;}}} 为 57 ∘ C {displaystyle {rm {57^{circ }C}}} 即 330 K {displaystyle {rm {330;K}}} 时,能量损耗为:故转换率:也就是在温度为 57 ∘ C {displaystyle {rm {57^{circ }C}}} 时,有 81.2 % {displaystyle {rm {81.2%;}}} 的反应热可以转换成电能,由此推算, T {displaystyle {rm {T;}}} 为 100 ∘ C {displaystyle {rm {100^{circ }C}}} 时,仍有 78.7 % {displaystyle {rm {78.7%;}}} 的转换率,是相当有效能的电转化换。196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电气的威勒汤玛士葛洛伯(英语:Willard Thomas Grubb)和李尼崔奇(英语:Lee Niedrach),参与了美国海军船务署与美国陆军通讯兵团的一项专案,要求发展一种小型燃料电池,便发明了以质子交换膜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第一个成品,是使用氢化锂放入水来产生氢,并制作成抛弃式的燃料匣,方便携带又容易置换,但由于电极板是贵重金属铂(白金),生产成本非常高昂。奇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B2”,被选定参与美国太空总署的双子星座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为在太空中测试各种设备与状况,以供后来以登月为目标的阿波罗计划参考设计,但刚开始时时PB2遇到了电池组污染与氧从交换膜渗漏等问题,双子星1号到4号都没有采用。通用电气重新设计电池,采用了杜邦公司的“纳飞安(英语:Nafion)”离子聚合膜为交换膜(英语:Proton-exchange membrane),代替之前的磺化聚苯乙烯膜,新电池名为“P3”,从双子星5号开始被采用至最后的双子星10号。惟于后来的阿波罗计划与航天飞机改为采用碱性燃料电池。通用电气持续不断研发新的质子交换膜电池,在1970年代中期,发展出一种水电解技术,可以支援水中生活,应用在美国海军的氧气生产工厂,英国皇家海军于1980年代初采用此项技术于其潜水艇舰队。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德州A&M大学,致力于实验如何减少质子交换膜电池对铂的使用量。近来因奈米科技发展,已能将只有数奈米的铂镀在炭黑或碳粉上,不仅大幅降低铂的使用量,并且使能量密度得以大幅提升。

相关

  • 尸僵尸僵(Rigor mortis)是指动物死亡后,肌肉僵硬挛缩的现象。在活体动物的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除了提供能量,还有防止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成
  • 多诺拉事件多诺拉事件也称多诺拉烟雾事件是1948年10月发生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英语:Donora, Pennsylvania)的一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是一起以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产物等多种污染物
  • 希腊数字希腊数字是一套使用希腊字母表示的记数系统,也称为爱奥尼亚数字、米利都数字、亚历山大数字、字母数字。在现代希腊,它们仍被使用在序数词上,并且很大程度上同西方使用罗马数字
  •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SCI)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
  •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是一种因细菌外毒素引起的症候群。相关症状包含发烧、红疹、皮肤脱落(英语:skin peeling),及低血压等等。其它与特定病原菌相关的症状包
  • 汉斯·贝特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德语:Hans Albrecht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恒星
  • HIOsub3/sub碘酸(化学式:HIO3)比溴酸和氯酸稳定,可以呈晶体状态存在,110℃分解同时有一部分脱水形成三碘酸(HI3O8),195℃脱水成五氧化二碘(I2O5),易溶于水,为强氧化剂及强酸。
  •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罗伯特·霍夫施塔特(英语:Robert Hofstadter,1915年2月5日-1990年11月17日),美国物理学家,因为“其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现象的开创性研究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核子结构的发现”而和鲁
  • 约翰·莱斯利约翰·莱斯利爵士(英语:Sir John Leslie,1766年4月10日-1832年11月3日),苏格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第一个制造出人造冰的人。1802年他对毛细作用第一次做出了与现代理论一致的解释。
  • 白川英树白川英树(日语:白川 英樹/しらかわ ひでき Shirakawa Hideki ?,1936年8月20日-),日本化学家,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白川教授因有关导电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