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

✍ dations ◷ 2025-04-04 11:27:02 #吐谷浑
吐谷浑(汉语拼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tǔ yù hún,中古汉语拟音:tʰuoX jɨok ɦuən),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锦州东北),西迁源于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慕容吐谷浑与慕容廆的矛盾。两人是同父异母兄弟,慕容吐谷浑年长。两人原本感情良好。慕容廆被挑拨,渐次疏远,有次以马匹互咬为由与慕容吐谷浑争执,后慕容吐谷浑表示求去,虽慕容廆致歉合好,但慕容吐谷浑认为嫌隙已生,于是决定离去。西晋太康4年(283年),慕容吐谷浑率所部1700户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313年左右,慕容吐谷浑又从阴山南下,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以此为根据地建国,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青海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的氐、羌民族。317年,慕容吐谷浑逝世,由他的长子吐延继位。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吐延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死,临死时嘱咐长子叶延保卫白兰道。及后,叶延继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总部,并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叶延逝世后,碎奚嗣立。前秦建元七年(371年),他跟随仇池氐王向前秦称臣,被封为安远将军。后来,继位的视连、视罴都臣服于西秦,被封为沙州牧、白兰王。吐谷浑也因此被称作白兰王朝。期间,屡次不服都招来战祸。后秦弘始十年(408年),视罴之子树洛干立,占据莫河川(又称慕贺川,今青海同德县巴沟),自称为吐谷浑王,号称茂寅可汗。411年,他挥军击败南凉太子虎台,取得浇河地区。后来,虽曾败于西秦,却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自此,吐谷浑专心吸收人才,势力越趋壮大,疆土东至洮河、龙涸(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望南凉,东接西秦。540年,夸吕建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附近共和县铁卜卡古城)。608年(隋大业四年),隋朝劝说铁勒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东迁并向隋朝求救。隋炀帝派宇文述将兵迎之,吐谷浑畏隋兵之强,拒降西迁。宇文述遂攻入吐谷浑境内,连克曼头、赤水二城。吐谷浑大举南迁,其原有领土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被隋朝占领。隋朝在当地设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六年后的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青海复国,隋朝建制的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全没。634年,吐谷浑侵犯唐朝边境。唐太宗以此为借口大举攻打吐谷浑。翌年,唐军获胜杀死吐谷浑可汗伏允。吐谷浑成为唐朝的属国,唐朝另立具有汉族血统的王室慕容顺为可汗,但不久被臣民杀死。唐朝又扶持其子诺曷钵继位。吐谷浑大臣争权,国内大乱。此时,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一带,向四邻扩张。吐谷浑成为吐蕃与唐朝长期争夺的焦点。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吐谷浑挑拨离间唐蕃关系、阻挠和亲为由,联合象雄大举入侵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居于凉州。658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将吐谷浑的虚实全部告诉了吐蕃大相噶尔·东赞域宋(即禄东赞)。随即吐蕃对吐谷浑展开大规模军事入侵。663年,吐蕃彻底占据吐谷浑全境,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带领数千帐吐谷浑百姓逃至唐朝的凉州,请求唐朝救援。唐高宗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右武卫将军独狐卿云、辛文陵等分屯凉、鄯二州,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保护吐谷浑残余势力,以备吐蕃。唐朝遣使谴责禄东赞。禄东赞也派人到唐朝谴责吐谷浑,并向唐朝请求和亲,遭唐朝拒绝。670年,吐蕃入侵唐朝西域安西四镇,唐朝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攻打吐蕃,并试图让诺曷钵复位。唐军在大非川之战的惨败使诺曷钵复位的梦想彻底破灭。672年,诺曷钵及其部众被迁到鄯州。另一部分吐谷浑人则留居故地,成为吐蕃属国,吐谷浑汗国被吐蕃所灭后,吐谷浑当中遂出现不少众多大、小王和可汗(其首领不一定是鲜卑人),全在吐蕃的监督之下。经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一战,吐谷浑彻底散失了独立,其地名被吐蕃改为阿豺(.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a-Uchen Sutung","Qomolangma-Title","Qomolangma-Subtitle","Qomolangma-Woodblock","DDC Uchen","DDC Rinzin",Kailash,"BabelStone Tibetan",Jomolhari,"TCRC Youtso Unicode","Tibetan Machine Uni",Wangdi29,"Noto Sans Tibetan","Microsoft Himalaya"}.mw-parser-output .ume{font-family:"Qomolangma-Betsu","Qomolangma-Chuyig","Qomolangma-Drutsa","Qomolangma-Edict","Qomolangma-Tsumachu","Qomolangma-Tsuring","Qomolangma-Tsutong","TibetanSambhotaYigchung","TibetanTsugRing","TibetanYigchung"}ཨ་ཞ་)或者阿秦(ཨ་ཅི་),以吐谷浑一个部落的名字呼之。根据敦煌文献《吐谷浑纪年残卷》记载,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时途经吐谷浑,受到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མ་ག་ཐོ་གོན་ཁ་གན་)、母后墀旁以及吐谷浑大尚论等王公贵族的盛大欢迎,并在翁域的佐地朋约都(ཙོ་གི་རྦོ་ཡོ་དུ)建造宫殿暂住。据学者林冠群,莫贺吐浑可汗、母后墀旁二人主要活动于706年至715年。据16世纪巴俄·祖拉陈瓦所撰《贤者喜宴》,这证实了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和亲途经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部落已经归吐蕃统治之下。然而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此时的吐谷浑由诺曷钵可汗统治,而非敦煌文献上的莫贺吐浑可汗。这位莫贺吐浑可汗也是敦煌文献上唯一的吐谷浑可汗,其具体在位时期以及其与诺曷钵之间关系都有待考证。吐谷浑虽仍有诸王,但噶尔氏家族镇守吐谷浑之地以监督其内政。最初吐谷浑仍有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后来被收归吐蕃赞普,吐谷浑官员由吐谷浑王推荐、吐蕃赞普任命。被降为附庸的吐谷浑,其诸王多娶吐蕃王室为妻,因此藏文文献多在吐谷浑诸王名字前冠以“འབོན་”的头衔,“འབོན་”在古代藏语中有“甥”、“侄子”和“女婿”的意思。吐谷浑王在吐蕃众多小邦中地位非常崇高。727年,吐谷浑小王与尚·本登葱(ཞང་དཔོན་གདན་ཚོམ་)、韦·达扎恭略(དབའས་ཏ་ར་ཁོང་ལོད)同时被任命为贡论。779年,桑耶寺建成期间,赤松德赞召集各王公大臣举行信奉佛教的盟誓,吐谷浑王的名字居于群臣盟书的首位。在吐蕃的军事行动中,吐谷浑王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与上层贵族不同的是,吐谷浑部落受吐蕃奴役多有不满,史料中不乏吐谷浑部落投奔唐朝的记载。噶尔氏镇守吐谷浑之地,禄东赞便长期带兵居住于此。在此后的唐蕃战争中,吐谷浑之地成为吐蕃进攻唐朝的重要根据地。禄东赞死后,其子论钦陵、论赞婆镇守吐谷浑。698年,论钦陵被赤都松赞杀死后,赞婆以吐谷浑部落七千帐投奔武周。根据敦煌遗书中的一份名叫《张议潮变文》的文献记载,张议潮曾大约在大中十年(856年)左右攻打吐谷浑(或为地名),大破之,擒杀其宰相三人,俘虏部众三百余及驼马牛羊两千多匹而归。由此简单的推测吐谷浑的消失应该可以算是在9世纪,但至五代期间,不见于敦煌文书记载。吐谷浑地处青海高原,以畜牧业为主。白兰山出黄金、铜、铁,金属冶炼也比较发达。位于中西交通要道之一白兰道,商队曾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达波斯,南抵吐蕃、天竺。吐谷浑男子服饰,著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帽上以罗幂遮住脸容,骑马可避风沙。吐谷浑妇女服饰与汉族妇女相似。但发式即辫发。以金花为首饰,特别是可敦则首戴金花冠,具有鲜卑遗风。宗教信仰初崇尚萨满教,逐渐信奉佛教。514年立九层佛寺于益州。现代一些学者研究认为,青海、甘肃一带的土族是吐谷浑的后裔。

相关

  • 脑震荡脑震荡是一种常见而较轻微的脑部创伤病症,指病人因为意外或头部被猛烈撞击使脑部受震而引发的综合症。其特点为短暂的失忆,清醒后常有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任何神经系统
  • 鲎 (拼音:hòu;注音:ㄏㄡˋ;闽南语白话字:hāu;粤拼:hau6)为鲎科(学名:Limulidae)动物的通称,又名“马蹄蟹”、“蟹兜”、“夫妻鱼”,属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由于它在地球上的起始时间比恐
  • 玛格丽特·伯比奇爱莲娜·玛格丽特·伯比奇(英语:Eleanor Margaret Burbidge, née Peachey,FRS,1919年8月12日-),英国出生的美国天文学家,因为她的原创性研究而闻名,并且担任包含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
  • 死谷死亡谷(英语:Death Valley),为位于美国加州的沙漠谷地。属于莫哈韦沙漠的一部分,亦为北美洲最低、最干旱以及最热的地区,死亡谷曾经拥有地球上最高气温的观测纪录56.7 °C(134.1 °
  • 吉尔·德勒兹吉尔·德勒兹(法语: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一九四四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就读
  • 孙膑兵法竹简本——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为汉初抄本。 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普及本及线装本。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一辑中收录。与1975年
  • 伏尔加联邦管区伏尔加联邦管区(俄语:Приволж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округ,罗马化:Privolzhsky federalny okrug)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南部,是目前俄罗斯的8个联邦管区之一
  • 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反应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反应(Wolff-Kishner-Huang还原反应)是一个有机还原反应,羰基化合物(醛或酮)在高沸点溶剂如一缩二乙二醇中与肼和氢氧化钾一起加热反应,羰基还原为亚甲基。
  •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于1964年成立。1963年在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3个亚非拉发展中国
  • 成吉思汗纪年成吉思汗纪年是日本扶植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使用的纪元。即以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之年为成纪元年。在1936年-1945年记为成纪731年-740年。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后,蒙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