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龙属

✍ dations ◷ 2025-04-11 22:28:46 #侏罗纪恐龙,欧洲恐龙,斑龙超科

巨齿龙属(属名:,在希腊文中意为“巨大的蜥蜴”)又名巨龙、斑龙,是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巴通阶的欧洲(英格兰南部、法国、葡萄牙),约1亿6600万年前。巨齿龙是最早以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恐龙。

巨齿龙是第一种以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恐龙。在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个部分骨头。这些骨头碎片被交给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罗伯特·波尔蒂(英语:Robert Plot),他同时也是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长,他在1676年的《》书籍发表了对于这些骨头的叙述。他正确地将这些骨头描述为一只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波尔蒂认为这些骨头过大,所以并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他认为这骨头来自于某种巨大动物的大腿。这些骨头之后就遗失了,但已留下详细的叙述,得以确认它们属于斑龙的股骨。

在1763年,理查德·布鲁克斯(英语:Richard Brookes)再度研究这个Cornwell骨头。他将这些骨头命名为,因为它们看起来类似人类的一对睾丸。在当时,这名称被认为并不适合用在仍有争论的动物上,而且并未在后来的科学文献中使用。是在双名法开始采用后公布的,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理论上应该比巨齿龙()还具有优先权。但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新规定宣称,如果一个分类名词在公布后有50年不被科学文献使用,这名词将不再拥有优先权。所以,成为一个遗失名(Nomen oblitum);而则成为保护名(Nomen protectum)。

在1900年代,W.A.S. Sarjean曾对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提出要求,要求将列为正式的学名,而不使用。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高层否决这个提议,认为几乎只出现在早期想像图的标名,很少出现在正式的科学文献。此外,化石只有部分股骨,难以确定地归类于巨齿龙,或是相同时期的任何兽脚类恐龙。

从1815年开始,在Stonesfield的采石场发现了许多化石。牛津大学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兰取得了这些化石,他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的院长。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骨头属于何种动物;但在1818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比较解剖学专家乔治·居维叶拜访了牛津大学的布克兰,他发现这些骨头属于一种巨大、类似蜥蜴的动物。在1824年,布克兰在《》一书公布了关于这些化石的叙述。但詹姆斯·帕金森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叙述了这些骨头。Stonesfield采石场目前属于台英顿石灰岩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中期的巴统阶。

在1824年以前,布克兰仅拥有一个部分下颌与牙齿、一些脊椎骨、骨盆与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后肢,这些化石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个体。布克兰认为这些骨头属于一只与蜥类(Sauia)有关的巨大动物,他建立一个新属巨齿龙属(),并估计这动物的身长为12米。在1826年,Ferdinand Ritgen将巨齿龙命名了完整的学名,,但这名称并不被后来的学者所使用,现在则被认为是个遗失名。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将斑龙列于他的英国东南部地理测量当中,并将这个动物命名为巴氏巨齿龙(),也是目前所使用的学名。直到1842年,理查·欧文才建立恐龙这个分类单元。

在1997年,英国牛津市东北20公里处的阿德利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个著名的足迹化石。这些化石被认为属于巨齿龙,而其中某些属于鲸龙。这些足迹化石部分被复制下来,并送到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中。

自从首次被发现之后,到目前已挖掘出许多巨齿龙化石,但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骸。所以,斑龙的外表细节仍未确定。近年有古生物学家公布斑龙所有化石的详细研究。

在1852年,本杰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受到水晶宫委托,为了恐龙展览而建立一个巨齿龙模型,这个模型现在仍位在水晶宫。早期古生物学家因为从未看过这些生物,因此将它们以传说生物中的龙做为重建参考对象,使它们拥有巨大头部,以四足行走。水晶宫的恐龙雕塑、以及同时代的早期重建图,多将巨齿龙与其他恐龙剑力呈背部有隆肉,这是参考比克尔斯棘龙化石而建立的。直到19世纪中期,在北美洲发现了其他兽脚亚目恐龙,才更准确地描绘出它们的外表。那个时期的恐龙分类较不严谨,因此在欧洲发现的所有兽脚类恐龙都被分类于巨齿龙。这些物种后来都被重新分类,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学文献上,造成许多混淆。巨齿龙的大部分重建图,都是在脊椎发现前建立的,这也造成许多混淆。德国杜宾根大学的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描绘斑龙时,改而采用比克尔斯棘龙的骨干;比克尔斯棘龙是种神秘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背部有高的神经棘,曾被分类于棘龙科。因此,许多较晚的绘画都根据休尼的版本,将巨齿龙画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状物,类似棘龙。

事实上,巨齿龙的确拥有相当大的头部,而牙齿明显属于肉食性动物。巨齿龙身长约为9米,它们的长尾巴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因此它们现在被重建为二足恐龙,如同其他的兽脚亚目恐龙。巨齿龙的颈椎显示它们有非常灵活的颈部。斑龙的体重约为1公吨,它们的后肢大且充满肌肉,以支称它们的重量。如同所有的兽脚亚目恐龙,斑龙的脚掌有3个往前的脚趾,以及1个往后的脚趾。虽然巨齿龙的体型没有与较后期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一样大,例如暴龙,它们的前肢小,可能拥有3或4个手指。

巨齿龙生存于侏罗纪的欧洲,约1亿8100万年前到1亿6900万年前。巨齿龙可能猎食剑龙类与蜥脚类恐龙为食。过去曾有叙述认为巨齿龙在森林中猎食禽龙(另一种早期命名的恐龙),但因为禽龙的化石发现于早白垩纪地层,而斑龙生存于中侏罗纪,所以巨齿龙不可能以禽龙为食。非洲没有发现任何巨齿龙化石,与某些过时的恐龙书籍状况相反。

虽然巨齿龙是种强壮的肉食性恐龙,它们也许可以攻击最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但它们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以腐肉为食;但这无损于巨齿龙的猎食动物形象,暴龙可能也会以腐肉为食。要维持如此大型的体型,进食时的效率是必要的。

在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巨齿龙骨骸。

自从被发现、命名以来,许多科学家认为巨齿龙是种典型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巨齿龙属曾经被当作“未分类物种集中地”,曾有许多不同的大型欧洲兽脚亚目恐龙被分类到此属。双脊龙、美扭椎龙、以及中棘龙、多里亚猎龙(),都曾被分类为巨齿龙属的种。在20世纪初期,弗雷德里克·冯·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建议巨齿龙属应该限制于Stonesfield出土的最初化石,之后许多古生物学家接受这个建议。在最近几年,巨齿龙属已成为重新审视的议题之一,而且有许多种被移到到其他属。在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早期,一些科学家提出Stonesfield的斑龙化石可能来自于数种不同的兽脚类恐龙,甚至可能彼此无接近亲缘关系。近年研究支持这个理论,巨齿龙、巴氏巨齿龙的有效化石仅限于模式标本,尤其是下颌化石。此外,这个下颌化石难以找到足够鉴定特征,以分辨斑龙属、与其近亲,某些科学家开始主张巨齿龙是个疑名。

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的数个研究尝试鉴定出下颌化石的数个自衍征或可鉴定特征,以将巨齿龙属、其他巨齿龙科区别开来。

在19世纪中晚期,理查·欧文曾提到他在一个巨齿龙肋骨的小头突(Capitular process)基部发现浅穴,应该是种病理的迹象。

巨齿龙是第一个出现在大众媒体的恐龙。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荒凉山庄》()中,曾提到了巨齿龙。

在美国ABC频道的90年代电视节目《恐龙》中,父亲角色Earl Sinclair是只巨齿龙。

相关

  •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精神科医生组织,出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和临床诊疗指引,亦促进精神科的实践、研究和交流、培训专业人员,并举行学
  •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植物的分布和数量,环境因素对植物的丰度的影响,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的实例是在北美温带落叶林的分布,沙漠植物对水的竞
  • 小姐与流氓小姐与流氓可以指:
  • 桃源区桃源区(郡群布农语:Ngani)位于中华民国高雄市东北部,北临台湾省南投县信义乡,东邻台湾省台东县海端乡、花莲县卓溪乡,西邻那玛夏区、甲仙区、六龟区、台湾省嘉义县阿里山乡,南接茂
  • 航天年表本条目根据各国历年进行的航天活动,包括载人和无人探测,从发射日的时间进行分条目纪录。1951年以后的人类航天活动,按年份纪录,1951年以前进行的相关活动囊括在一个条目中。2008
  • 谷牛米象或米象鼻虫(学名:Sitophilus oryzae),俗称米虫、谷牛、象甲,中国北方称为麦甲。在台湾、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均有分布。常生活在谷物中,会攻击小麦、稻及玉米等多种农作物,而且
  • 人格暗杀人格暗杀(英语:character assassination),亦作人格谋杀,是一种企图破坏一个人的名誉或信用等一个人人格层面事物的行为。它可能涉及夸大、扭曲事实和不真实的描绘目标对象的现况
  • 鲁阿佩胡火山鲁阿佩胡山(Mount Ruapehu)是位于新西兰陶波火山带(Taupo Volcanic Zone)南端的一座活跃的成层火山。它座落在奥阿库尼镇东北23公里处,位于陶波湖西南,距离陶波湖南岸大约40公里。
  • 元彬元彬可以指:
  • 2019冠状病毒病德国疫情2月2月3月3月4月4月过去15日过去15日注释:2019冠状病毒病德国疫情,介绍在2019-2020年冠状病毒病疫情在德国的情况,若无特殊注明,本条目中所有日期均为2020年。疫情最早于中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