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嘴垂耳鸦

✍ dations ◷ 2025-08-13 04:26:40 #镰嘴垂耳鸦

W. L. Buller所著的 中由J. G. Keulemans绘制的插图(1888年)

(雌鸟)
<Large

>(雄鸟)

镰嘴垂耳鸦(毛利语:ˈhʉiˌa;学名:),是新西兰北岛特有及灭绝的一种垂耳鸦。最后一次确切地目击到镰嘴垂耳鸦是在1907年,不过迟至1960年代初仍有可信的目击事件。

在欧洲殖民者达到新西兰前镰嘴垂耳鸦便已很罕见,它们受限于北岛东南部的鲁瓦希尼(英语:Ruahine Range)、塔拉鲁瓦(英语:Tararua Range)、里姆塔卡(英语:Rimutaka Range)以及开马那瓦山脉(英语:Kaimanawa Range)。镰嘴垂耳鸦的灭绝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为获取它们的皮毛以制作剥制标本和它们的尾羽作为帽子饰品而泛滥的过度狩猎。其二是欧洲殖民者为农业制造牧场而对北岛低地进行广泛地森林破坏。这些森林中大部分是古老的,生态复杂的原始森林,而镰嘴垂耳鸦无法在再生次生林中生存。

镰嘴垂耳鸦的属名,,源自古希腊语中的(不同的)和(妻子),指的是雄鸟和雌鸟间鸟喙的显著差异。它们的种加词,,源自拉丁语中的(尖锐的)和(鸟喙),指的是雌鸟的鸟喙。

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于1836年将镰嘴垂耳鸦描述为两个物种:基于雌鸟标本的和基于雄鸟标本的。其中源自拉丁语中的(厚的,重的),指的是雄鸟较短的鸟喙。1840年,英国动物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提出了这一名称,认为古尔德的两个学名都不适用于这个物种。1850年,德国鸟类学家吉恩·路易斯·卡巴尼斯用取代了曾作为杜鹃科下一个属名称的。于1888年沃尔特·劳里·布勒(英语:Walter Buller)爵士写道:“;而这一名称已曾被用于鸟类学,采用卡巴尼斯博士为此提议的是必要的。“

镰嘴垂耳鸦的两翼呈蓝黑的,颔骨和下颚之间的肉坠呈亮橙色,尾羽末端呈白色,全身羽毛呈黑色。

镰嘴垂耳鸦最大的特点是雌雄个体的喙构造有根本不同,这在已知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雄鸟的喙短(一般约6厘米)而直,而雌鸟的喙长(可达10厘米)而弯,这是很显著的两性异形。雌雄嘴形各异的适应性不明,有人认为雌雄会合作取食,雄鸟凿腐木,雌鸟寻取蛴螬。

镰嘴垂耳鸦的飞行能力较差,主要依赖行走。通常是边走边发出尖叫,以确保其他同类伙伴能够跟上。1909年,一个垂耳鸦研究小组记录了人类模仿垂耳鸦的叫声。这种鸟类当地语言的名称,很可能也源自它的叫声。

镰嘴垂耳鸦的亚化石标本曾经在新西兰北岛发现,但是有文字记载的该鸟活体发现,仅有欧洲殖民者记录的该岛以外南部地区的发现,主要集中在里姆塔卡山脉(Tararua and Rimutaka Ranges)。此外,在怀塔克雷山脉(Waitakere Ranges)许多发现该鸟的地区,经常以其名称命名。

鸟喙结构的两性异形使镰嘴垂耳鸦的雌鸟和雄鸟在觅食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雄鸟主要靠它的硬喙啄开树木的表层木质以取得食物,而雌鸟则是使用长喙触及到树木较深的内部以获得食物,如藏在树木中的虫蛹等。对雄鸟头部和颈部的肌肉解剖发现,雄鸟可以将嘴插入腐朽的树木内,靠张嘴将其裂开。垂耳鸦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虫及虫蛹、蜘蛛和小浆果。

镰嘴垂耳鸦为一夫一妻制,一般理解,雌雄个体喙结构的不同可为两性间相互协作共同觅食带来很大便利,鸟类研究学家Buller曾将两只雌雄镰嘴垂耳鸦捕获后进行研究,也大致得出了这种结论,以至于后来很多报告都援引观点,几乎成定论。但事实上,镰嘴垂耳鸦的觅食行为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异性间的相互协作现象,因为对两只个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研究,鸟类间觅食的竞争力将大大降低,其获得的结果并不准确,而在自然界真实的生存环境中,觅食上的竞争也有利于整个物种获得更广阔的觅食空间和更强的生存能力。

垂耳鸦的繁殖季节为早夏,它们会筑建一个茶托形的窝,一般直径35厘米左右,每次会产下2至4枚三四厘米左右的蛋。

一种名为的虱毛目长角羽虱科(英语:Philopteridae)物种仅已知寄生于镰嘴垂耳鸦中,且显然地已与宿主共同灭绝(英语:Coextinction)。

包括沃尔特·布勒(Walter Buller)在内的少数几位自然学家曾提出,这种鸟类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已经灭亡。但多数观点,包括较为权威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也明确镰嘴垂耳鸦绝灭于1907年,即意味着殖民者到来之后。

新西兰当地土著毛利人的首领喜欢佩戴垂耳鸦带有白边的黑色尾翎,用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毛利人也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在殖民者进入后,这种羽毛后来成为新西兰白人女性象征社会地位的饰物。因此,垂耳鸦长期受到捕捉。

镰嘴垂耳鸦的逃生能力较差,只要模仿它们的叫声,将它们吸引至附近,便很容易将其捕获。1888年,一只由11名当地毛利人组成的队伍,曾在玛纳瓦图峡谷(Manawatu Gorge)和阿基修(Akitio)之间的森林中获得了646张垂耳鸦的外皮。1892年2月,当地政府下令禁止逮捕垂耳鸦,但是禁令的执行并不认真,大量的垂耳鸦仍继续遭到捕杀。1901年,英国当时的约克公爵,即后来的乔治五世到访新西兰,在他戴过一件镰嘴垂耳鸦尾翎做成的帽子之后,一时间,整个社会狂热地推崇镰嘴垂耳鸦的羽毛,甚至一根羽毛曾达到1英镑的价格。当时的新西兰总督兰夫利伯爵五世Uchter(Uchter Knox, 5th Earl of Ranfurly)曾尝试针对镰嘴垂耳鸦进行更严格的法律保护,但还没有具体实施,镰嘴垂耳鸦便已经灭绝了。最后一次可信的发现发生在1907年12月28日,此后没有多久,这个物种就被宣告绝灭。

此后,有熟悉此种鸟的人曾报告1922年12月28日,在新西兰惠灵顿约克湾(York bay)伊斯特本小镇(Eastbourne)后面的高兰山谷(Gollans valley)中发现过镰嘴垂耳鸦。而此前,也已经有报告显示该地区曾多次发现此鸟(1912年和1913年有多次报道),这片区域长有大量山毛榉和罗汉松科的树木,是镰嘴垂耳鸦理想的生活环境,但遗憾的是,惠灵顿博物馆派出自然学家对该地区进行考查,却未发现任何线索。

相关

  •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英语:political power)是一种发生在政治领域的权力关系。指称在政治生活中发生的、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带有强制性的一种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被支配、制约与服从的
  • 葫芦树葫芦树(学名:Crescentia cujete)又名炮弹果、蒲瓜树、铁西瓜、瓠瓜木、炮弹树,为紫葳科炮弹果属的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现今已引入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等地
  • 埃米尔·克拉佩龙伯诺瓦·保罗·埃米尔·克拉佩龙(法语:Benoît Paul Émile Clapeyron ,也译作克拉伯龙,1799年2月26日-1864年1月28日)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热力学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克拉佩龙
  • 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英语: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又被译为物种生存委员会,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为IUCN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
  • 颈动脉痛颈动脉综合症是一种颈动脉单侧(一侧)分叉附近压痛为特征的综合征。它最早由Temple Fay于1927年描述。软骨异常的最常见原因可能是偏头痛,然后通常是可自愈性的。常见的偏头痛治
  • 锦江乡 (崇州市)锦江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2019年12月,撤消锦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道明镇管辖。锦江乡下辖以下地区:白马社区、新华村、乌尤村、天
  • 邓萨尼勋爵第18代邓萨尼男爵爱德华·约翰·莫顿·德拉克斯·普伦基特(Edward John Moreton Drax Plunkett, 18th Baron of Dunsany /dʌnˈseɪni/;1878年7月24日-1957年10月25日),笔名为邓
  • 高速列车列表高速列车列表介绍行驶在普通钢轨上的高速列车,它们之中的某些也许已经投入服务,或者是在不久之后将投入服务。高速列车的定义是时速能达到或高于200 km/h (124 mph),且提供高质
  • 杉溪杉溪,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西部的一条河流,是金溪左岸支流。源流称龙湖溪,发源于邵武市西部沿山镇上樵村西南广坪山西北麓一带,蜿蜒向南流,经和平镇和泰宁县朱口镇龙湖村(原龙
  •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指的是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乌克兰语:Євромайдан)期间,2013年11月30日起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的警民冲突。当天凌晨,别尔库特部队试图驱逐正在基辅独立广场集会的抗议者,被广泛报道滥用暴力、殴打示威者甚至其余民众,造成79人受伤,随后独立广场被清空。第二天(12月1日)基辅市内的亲欧盟示威者无视法院禁令,重新占领独立广场和基辅市中心区的多个要道,并于下午开始冲击多处国家机关,再与警方发生冲突,使100名警员受伤。冲突后,基辅市警察局长瓦列里·科里亚克宣布负责并请辞,但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