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 dations ◷ 2025-11-19 22:57:3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或称IUCN红色名录,简称红皮书)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此名录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IUCN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去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所编制而成的。准则是根据物种及地区釐定,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主要的物种评估机构有国际鸟盟、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及IUCN辖下物种存续委员会内的专家团体。总括而言,上述团体所评估的物种数目占整个红色名录接近一半。IUCN红色名录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2008年更新的红色名录。估计总共物种数量有61,259种,评估了总共26,604种物种及2,160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y)、族系(Stock)、亚族(Subpopulation)。所有已评估物种中,共有16,928种被视为受威胁,当中有8,462种为动物,8,457种为植物,9种为地衣及菇类。名录中公布了共804种自公元1500年起绝种的物种。与2000年公布的766种比较,增加了38种。每年都有少量的“绝种”物种再次被发现,被拨入拉撒路物种(Lazarus taxon)(这是个古生物学名词,指化石记录中忽隐忽现的物种),或拨入数据缺乏(DD)级别之内。于2002年,绝种物种数量减少至759种,但后来又回升了。2001年,Mace和Lande提出并制定了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3.1),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Species)。物种分类为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详见保护现状的描述。1994年所订立的准则只有8个级别(IUCN2.3),低危(LR)级别下再有3个子分类:近危(nt)、无危(lc)、保护依赖(cd),2001年准则更改,将上述组别归入近危(NT)级别。当讨论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threatened")一词是官方指定为以下3个级别的总称:
极危(CR)、濒危(EN)及易危(VU)。
相关
- 费奥多西亚费奥多西亚(英语:Feodossia;俄语:Феодо́сия,Feodosiya;克里米亚鞑靼语和土耳其语:Kefe),古称卡法(Kaffa),是位于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的城市。在20世纪中期,苏联统治下的费奥多
- 47,XYYXYY三体是一种人类男性的性染色体疾病,正常的男性性染色体是XY,而XYY三体者多出一条Y染色体,所以又称“超雄综合症”(super-male syndrome)。此病在各种性染色体疾病中比较常见,在
- 婆罗米文婆罗米文(brāhmī),是除了尚未破解的印度河文字以外,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是婆罗米系文字如天城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藏文的来源。最早的文献溯源于公元前3世纪。一般认为婆罗
- pH值pH,亦称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音ㄌㄧㄥˊ)标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瑟伦·索伦
- 瘴气瘴气,亦称瘴毒、瘴疠,中文中瘴气为中医名词,疾病地理学之概念,是指中国南方山林间湿热环境下因某种原因(如动植物腐败等)而产生的一种能致病的有毒气体。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瘴
- 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法语:Indochine,英语:Indochina 或Indo-China),又译印度支那半岛,指亚洲东南部东临南海,西濒印度洋的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而得名。中南半岛包括今日的缅甸、泰国
- 伏尔加格勒州伏尔加格勒州(俄语:Волго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Volgograd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南部联邦管区。面积113,900平方公里,人口2,699,223(2002年)。
- 阿尔兹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拉丁语:Morbus Alzheimer、德语:Alzheimer-Krankheit、英语:Alzheimer's disease,缩写:AD),俗称早老性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神经退化
- 淋巴腺鼠疫腺鼠疫,又称淋巴腺鼠疫,是三种鼠疫之一,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传染病。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当发展成肺炎性鼠疫
- 盖盖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405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