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哲学(英语:Philosophy of Film)是美学的分支,探求的哲学问题是关于电影的基本问题。电影哲学对电影研究的分支之一电影理论有重要影响。
最早研究关于电影的哲学问题的人是雨果·明斯特伯(英语:Hugo Münsterberg)。在所谓无声电影时代,他就已经开始思考电影的概念与剧院有什么不同。他总结到,使用特写镜头、倒叙(flash-back)以及编辑,是电影的特色,构成了它的本质。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电影音画同步的开端,提出早前的那些电影在美学上比有声电影要更优越。因为,他说通过音画同步的技术手段,电影的独特状态就消失不见了。他认为,电影此时不再是可以研究物体运动的独特艺术,而仅仅作为两种(音画)艺术的结合体存在。
安德烈·巴赞,和阿恩海姆不同,认为电影是否有声音是无关紧要的。他相信,电影由于与摄影有紧密关系,并以摄影为基础,电影本身有实在性的成分。也就是说,电影有捕捉现实世界的能力。同时,电影《Waking Life(英语:Waking Life)》也有巴赞强调的,对于电影哲学的讨论,因为这部电影里面每一帧都是在捕捉神的某个方面。
美国哲学家(英语:American philosopher)卡罗尔(英语:Noël Carroll)认为,早期电影的特征导致很多哲学家过窄地定义了电影的本质,他们混淆了某种风格的电影和普遍意义上的电影。
尽管卡罗尔这样批判,很多人仍然接受了巴赞的实在性理论。在《transparency thesis》中,他说电影是对真正的现实透明的媒介。Kendall Walton(英语:Kendall Walton)接受了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