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罗巴人种
✍ dations ◷ 2025-04-25 11:59:37 #欧罗巴人种
高加索人种(英语:Caucasian race, Caucasoid),或称欧罗巴人种,是在欧洲、北非、非洲之角、西亚、中亚、南亚、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人口中常见的人种。这个术语在体质人类学中用于来自这些地域的很多人群,与人类肤色没有必然性关联。高加索人种的种族主要有雅利安人种、闪米特人种和含米特人种,还包括乌拉尔语系民族等。高加索人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迈纳斯(英语:Christoph Meiners)在1785年著《The Outline of History of Mankind》中提出,他将人类分为“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他认为南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人可作为欧洲人群的原型。19世纪的欧洲人类学家,将“高加索人种”一词用来指称体质人类学上一类符合人体测量学中特定数据范围里的人,当时以此观念作为种族归类的依据。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布卢门巴赫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当高加索人种的概念的定义范围限定于欧洲人时候,就与白种人的概念相重合。在《牛津当代英语大辞典》中,Caucasian或Caucasoid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第一是指“一大类属于欧洲、西亚、印度次大陆、以及部分北美洲与非洲之角的人类”;第二是指“起源于欧洲的白皮肤者”;第三则是指“东南欧属于高加索地区的人”。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将“欧罗巴人种”描述为具有淡色皮肤、生物化学上的相似性,以及多变的毛发色彩及眼睛色彩。有学者建议不再使用以地域命名的人种划分如高加索、蒙古利亚、尼格罗人种于科学界中,与人类研究相关的领域。按体态特征做出的此人种的定义,可追溯至德国人类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1752年–1840年),他归纳高加索人是拥有:偏白肤色、红润脸颊,以及褐色或栗色毛发;另外还有近乎球状的头形、椭圆形的脸蛋、姿态直挺、前额平滑、鼻梁狭窄略呈勾状,高鼻梁,以及中嘴;门牙与下颚垂直、嘴唇(尤其是下嘴唇)适度开启,且下巴圆满。在中世纪时期,高加索人种是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及部分西伯利亚。16世纪以后随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扩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其它地区。分布在欧亚非大陆的高加索人种中可分出:在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中,一般将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I,与自末次冰盛期之前就居于本地的欧洲人相关
,其中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I1与北欧日耳曼人相关。学者一般将假定的原始印欧人同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R1a1相关联,在欧洲主要出现在东欧和中欧。在欧洲还有与其亲缘最近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R1b,在新石器时代随农耕技术而从近东传入,与西欧凯尔特人相关。在亚平宁半岛南部、安那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高原等地,主要分布着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J。在高加索,有密集出现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G。在巴尔干半岛,有密集出现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E1b1b1(有称E3b)。在芬兰人和立陶宛人中,有密集出现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N。
相关
-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一个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药物家族的泛称,因其氢化并四苯母核而得名。本类药物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
- 多食症多食症(英语:polyphagia或hyperphagia),也作食欲过旺,是指极度的饥饿或食欲的增加。在医学中,多食症是一个医学征象,暗示着极度的饥饿饥饿状态,以及反常的固体食用,可由糖尿病、克莱
- 低可侦测性技术低可侦测性技术(英语: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也称为“隐形技术”(英语:stealth technology),是通过特殊设计、表面材质或装置,降低物体被侦测到的机会或缩短其可被侦测距离的科
- 北美中部时区北美中部时区(North American Central Time Zone)标准时间为UTC-6,夏令时间为UTC-5。完全属于本时区的加拿大省份:部分属于本时区的加拿大省份:完全属于中部时区的州:部分属于中部
- 奎孕酮奎孕酮(英语:Quingestrone)也称为孕酮-3-烯醇环戊醚(progesterone 3-cyclopentyl enol ether,PCPE)是一种黄体制剂药物,在1962年起用作复合口服避孕药,但在意大利等国已不再使用奎孕
- 韭韭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七十九个(九划的则为第四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韭部归于九划部首。韭部只以左、右、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陈晓非陈晓非(1958年2月-),辽宁本溪人,地球物理学家。1982年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取得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取得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
- 印度哲学印度哲学已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印度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期:在第一个时期,哲学思想逐渐从记录在人类最古老的文献—吠陀里的神话观念中分化出来。这一过程最集中地表现
- 依达的抉择《修女伊达》(Ida)是一部2013年帕贝尔·帕夫利柯夫斯基执导的波兰黑白剧情片,入选2013年多伦多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并赢得FIPRESCI特别展映奖。代表波兰角逐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
-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