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

✍ dations ◷ 2025-04-26 12:44:08 #渔猎
狩猎采集者是指生活在大部分或所有的食物都是通过觅食(采集野生植物和追捕野生动物)的社会或群体中的人。狩猎采集社会与农业社会形成对比,后者主要依靠驯化物种来生活。狩猎和采集是人类对自然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适应,至少占据了人类历史的90%。农业大概在1万2000年前在两河流域、亚洲及中美洲、安第斯地区出现。随着农业的发明,那些没有随之而变的狩猎采集者被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或畜牧业所取代或征服。当代只有少数社会或群体被归类为狩猎采集者,但他们的觅食活动中还包括园艺或畜牧业。20世纪70年代,刘易斯·宾福德提出,早期人类是通过食腐而不是狩猎来获取食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林地中,这使得他们能够收集海产、鸡蛋、坚果和果实,并伴随食腐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他们并没有为了获得肉类而猎杀大型动物,他们只是食用这些动物的尸体,这些动物要么是被猎食者杀死,要么就是自然死亡。考古学和遗传学数据表明,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原始种群生存在树木稀少的地区,分散在原始生产力高的地区,避免茂密的森林覆盖。根据耐力跑假说,长跑作为一种持续性狩猎的方式,很可能是导致人类某些特征进化的动力。这一假说并不一定与食腐假说相矛盾:两种生存策略可能是顺序使用的,交替使用的,甚至是同时使用的。狩猎和采集大概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策略,从18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到20万年前智人出现。史前的狩猎采集者生活在由几个家庭组成的群体中,这样就形成了几十个人的规模。直到大约一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末期,它一直是唯一的生存方式,而在那之后,随着新石器革命的传播,这种生活方式才逐渐被取代。从大约8万到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过渡时期开始,一些狩猎采集者部落开始专门从事狩猎活动,他们专注于选择较小的猎物(通常是较大的猎物),收集较小的食物。这项工作的专门化还包括制作专门的工具,如渔网、钩子和骨鱼叉。向后来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主要是由新兴农业的空前发展所决定的。农业最早起源于12,000年前的中东,也独立起源于许多其他地区,包括东南亚、非洲部分地区、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脉。在此期间,森林园艺在世界各地也被用作粮食生产系统。森林园艺起源于史前时期,位于丛林密布的河岸和雨季湿润的丘陵地带。在家庭改善其直接环境的渐进过程中,有用的乔木和藤本植物物种得到了识别、保护和改善,而不需要的物种则被淘汰。最终,优良的引进物种被选择并纳入花园。许多群体继续他们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数量不断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不断增长的农业和畜牧社区的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干旱地区或热带森林。以前的狩猎-采集者可以获得的地区,现在仍然被农学家的定居点侵占。在随之而来的土地使用竞争中,狩猎采集社会要么采用这些做法,要么迁移到其他地区。此外,贾里德·戴蒙德将此归咎于野生食物,尤其是动物资源的减少。例如,在北美和南美,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物种在更新世末期已经灭绝——根据戴蒙德的说法,这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这是对那里第四纪灭绝事件的几种解释之一。随着农业社会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它们扩展到传统上由狩猎采集人使用的土地上。这种以农业为主导的扩张过程导致了农业中心的第一种形式的政府的发展,如新月沃土、古印度、古代中国、奥尔梅克、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小北文明。由于现在人类几乎普遍依赖农业,很少有现代的狩猎采集文化通常生活在不适合农业的地区。考古学家可以使用石器工具等证据来追踪狩猎采集者活动,包括流动性。

相关

  • TNF-α1A8M, 1TNF, 2AZ5, 2E7A, 2TUN, 2ZJC, 2ZPX, 3ALQ, 3IT8, 3L9J, 4TSV, 5TSW· cytokine activity ·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 protein binding · id
  • 氢化可的松皮质醇(法语:cortisol),又译成可的松(音译),属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之中的糖皮质激素,在应付压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提高血压、血糖水平和产
  • 目的论论证目的论论证 (Teleological Argument) 是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理论,属于后验性的证明方式,又可称作设计论证。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后世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
  • 乌头翁台湾鹎 (学名:Pycnonotus taivanus),又名台湾鹎;台湾黑头鹎(Taiwan black head bulbul),为台湾特有种,只分布在当地东部和南部。虽然在某些地区相当普遍,此鸟种仍被列为易危,因栖地的破
  • 扩充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英语: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又译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教条),首先由佛朗西斯·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并于1970年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中重申:中
  • 犹大·福克曼犹大·福克曼(英语:Judah Folkman,1933年2月24日-2008年1月15日),美国医学专家,是肿瘤学和血管新生研究领域的先驱和权威。他是诺贝尔医学奖的有力候选,但不幸于2008年突然去世,享年7
  • 划界谬误连续体谬误(英语:continuum fallacy),又称划界谬误(英语:line drawing fallacy)、秃子谬误(英语:bald man fallacy)、灰色地带谬误(英语:fallacy of grey)、堆垛悖论(英语:sorites paradox),
  • 德国新浪潮德国新浪潮(德语:Neuer Deutscher Film,也称为Junger Deutscher Film)又称德国新电影,是影评人对于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一些德国导演与他们的电影作品所给予的称呼,他们主要受
  • 有限几何学在数学中,有限几何是满足某些几何学公理,但仅含有限个点的几何系统。欧氏几何并非有限,因为它必包含一条欧氏直线,其上的点一一对应于实数。有限几何系统可以依维度分类,为简单起
  • 幸福川幸福川(二号运河)是一条位在台湾高雄市境内的小型河川,全长约5.3公里。河道两侧为高雄市的河南路及河北路,横跨三民区、前金区、新兴区、苓雅区,上游河段延伸至苓雅区,至民族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