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中切·格瓦拉

✍ dations ◷ 2025-08-05 01:35:01 #切·格瓦拉,时尚,流行文化中的政治

流行文化中的切·格瓦拉,或切·格瓦拉时尚,是一种时尚潮流,以阿根廷出生的革命家切·格瓦拉的头像为特征标志。切·格瓦拉的形象在T恤设计中颇为流行,它们代表着切的政治信念;同时,用金钱去购买一件体现马克思主义标志的T恤本身也颇具讽刺意味,这些现象都吸引着诸多媒体、政治评论员和古巴裔美国活动家们的注意力。诚如政治评论员克里斯·伯格在世纪报中所说:“讽刺的是,切·格瓦拉这么一个文化标志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不衰,竟归功于切·格瓦拉一生都致力于摧毁的经济体制系统。

切·格瓦拉的形象在服装设计中很流行,以至于这个肖像被描述成“让成千上万件T恤畅销的那张脸”。 评论员们注意到,此T恤之所以在年轻成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中如此流行,是因为他的形象与反叛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布里斯班时报的理查德·卡索讽刺地观察道:“在布里斯班的不伦瑞克大街或教堂大街随便走走,会不由自主感叹:也许切·格瓦拉本人是所有40岁以下年轻人唯一一个还没穿过切·格瓦拉头像衫的人。” 最近与切·格瓦拉有关的潮流可归因于宏观经济困难,这让切所发出的信条更具号召力。 与此同时,因为切·格瓦拉形象空前流行,也产生了很多恶搞,比如把他的胡子给刮了,并用他的名字开双关语的笑话。

流行文化中切·格瓦拉的形象源自摄影作品英勇的游击队员。 尚不明确何时开始被时尚设计界所使用, 只知1967年爱尔兰艺术家Jim Fitzpatrick基于此照片重新创作了一幅海报。

切·格瓦拉潮流的大行其道,引起了诸多批评,声称不应忽视他的缺陷,也不应将他的行为浪漫化。 评论认为年轻人像支持偶像一样支持切·格瓦拉,却没有意识到他形象背后的种种争议,比如,他曾被认为支持暴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他也曾把古巴经济拖入泥潭。 评论者称此潮流为“昙花一现,不足挂齿”。

流亡海外的古巴人社区也以同样理由,反对切的形象被用作流行文化。

切·格瓦拉的长女阿蕾达·格瓦拉,则对这个从她父亲头像衍生出的潮流趋势表示坚决的支持态度,她说:“穿切·格瓦拉T恤的人,通常是不轻易妥协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社会现状,时刻思索着如何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我想,我父亲应该是会赞成这样的事的。”

相关

  • 水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是控制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方法,水污染主要有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有具体的污染源,如工厂的排污管道口,比较容易治理,只要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有足够的执法能力,每
  • 千瓦瓦特(符号:W)是国际单位制的功率单位。瓦特的定义是1焦耳/秒(1 J/s),即每秒钟转换,使用或耗散的(以安培为量度的)能量的速率。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为单位,1千瓦=1000瓦特,千瓦又可合
  • 古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祖先及其后代在古代的语言。一般人心目中的古代汉语的面貌在语音上为唐诗宋词等韵文,文字上体现为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
  • 蒙塞拉特加勒比地区(浅黄色)蒙特塞拉特(英语:Montserrat)是英国海外领土,为西印度群岛中背风群岛南部的火山岛,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3年以西班牙境内的蒙塞拉特山命名。该岛长18公里,宽
  • 南瓜炸弹“南瓜炸弹”是曼哈顿计划支持的传统高爆航空炸弹,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它来攻击日本。“南瓜炸弹”得名于其椭圆形的弹体,官方文件中也使用这个名字。这种炸
  • 孙军孙军(1969年6月22日-),吉林人,中国篮球运动员,身高1.98米。1986年加入国家青年队,1989年至2000年在中国国家队服役,1999年在蒋兴权执教的国家队中担任队长。2003年,再度入选蒋兴权执
  • 共路信令共路信令(Common-channel signaling,CCS),是相对随路信令而言的。 在共路信令中,电路的一个专用时隙传送各音频通路上的信令信息,这个时隙经常成为数据信道。现在一般多为“七号信
  • 利奥波德·冯·兰克利奥波德·冯·兰克(德语: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维黑,死于德意志帝国柏林,十九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近代
  • 民主邦联主义民主邦联主义(英语:democratic confederalism),又称民主联邦主义(democratic federalism),是库尔德斯坦工人党领袖阿卜杜拉·奥贾兰在美国无政府主义学者默里·布克金的学说的基础
  • 小关裕太小关裕太(1995年6月8日-)童星出身的日本演员,因TV战士而为人所知。事务所是Amuse。身高180cm。2006年度开始在儿童节目‘天才儿童MAX’(NHK教育电视台)里作为TV战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