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弥亚

✍ dations ◷ 2025-07-25 19:44:33 #希腊神话生物,神话传说中的蛇,女性传说生物

拉弥亚(希腊语:Λάμια),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头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猎杀小孩闻名的蛇妖。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有很多像拉弥亚般有着杀害孩童举动的女妖,而拉弥亚的特征正在于其上半身为娇艳女性,下半身却是蛇类。 其名字拉弥亚来自希腊语“Λάμιος”,意指“食道”,象征“贪欲”,描述拉弥亚吞食儿童的形象。

拉弥亚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与拉比(,利比亚国的人格化象征)所生的女儿,亦是利比亚国的皇后,有着出众的美貌。后来主神宙斯发现了拉弥亚的美色,主动与其结交,于是拉弥亚就成为了宙斯的情妇。

可是这段关系很快便被天后赫拉所揭发,怒不可遏的赫拉把拉弥亚所生的孩子全都掳走并加以杀害,又向伤心不已的拉弥亚施咒,令拉弥亚变成半人半蛇的怪物。拉弥亚在赫拉咒语的影响下,每到伤心欲绝的时候都会忆子成狂,不能抑制地到处残杀及吞食孩童,以作报复;为了令拉弥亚无尽地受苦,赫拉更夺去了拉弥亚的睡眠(另有一说,指赫拉施咒令拉弥亚永远不能合上眼睛,所以她会不断地看到自己儿子被杀害的情景),令她日以继夜地受咒语折磨而出动杀人。

为了向拉弥亚作出补偿,宙斯在不敢过于拂逆赫拉咒语的状况下,赐予拉弥亚“能在短时间内取下自己眼睛”以及精于占卜的能力,在取下眼睛的时候,拉弥亚是可以睡眠的 。可是,拉弥亚以后就只能够活在仇恨与哀痛之中,不断由妒生恨地杀害别人的孩子,令其它为人母者感受与其一样的悲痛。

贺拉斯在他的论文集《Ars Poetica》中曾经提到被拉弥亚吞下的儿童再也无法复生,诗句内容是“”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把句子翻译成:“想要拉弥亚把她所吞下的孩子复生,是否要在她面前吞下她的儿子,让她感同身受才行呢?()”

希腊诗人斯特西科罗斯想像拉弥亚与特里同产下了斯库拉。更有指拉弥亚是由斯特拉波及亚里士多德所创作的说法。在《圣经》的武加大译本中,耶柔米曾把象征吸血及性爱的莉莉斯翻译成“拉弥亚”,可见即使在基督教教义中,“拉弥亚”都代表着女性罪恶者及诱惑者。

曾有人评论拉弥亚,指“拉弥亚的主要特征是她对血液的饥渴,那一种饥渴象征着她们的不洁、她们的贪吃以及她们的愚昧()”。

后世的创作家为拉弥亚的传说添上大量骇人听闻的成分,各类作品大都载于《苏达辞书》内,文艺复兴时期再由柏芬治(Thomas Bulfinch)收集于《寓言与成语大辞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中。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拉弥亚的形象仍然以“嫉妒世间母亲及残食她们儿子”为主,而且大都被塑造成女性。不过阿里斯托芬却提出拉弥亚具有男性性征,可能是雌雄同体的生物。

学者尼古拉斯(Nicolas K. Kiessling)则把拉弥亚与中世纪史诗《贝奥武夫》中的两种生物及作比较。在某些记载中,拉弥亚亦被想像为“诱惑者”,她们以美色勾引男性,骗其成婚,最后会将丈夫吞食。传说古马其顿将领德米特里一世就曾与拉弥亚所化身的妓女相交,因而恶名远播。

在西方社会,很多母亲都会以拉弥亚的传说恫吓孩子,要他们听话。“拉弥亚”的故事经常被如此宣扬,逐渐成为一个熟为人知的精灵故事,并且被利用为具备训育意义的反面工具。

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多数泛指上述的半人蛇女妖。然而文献中拉弥亚的涵义尚有数个指向,其概况如下:

相关

  • 膝,俗称膝盖,为位于大小腿之间的连接部位。膝的主要内部组成结构为半月板以及四条韧带。半月板为膝内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之间的接连处所垫的一块新月形的纤维软骨组织,作用是
  • 升力升力(英语:Lift)。当流体流经一个物体的表面时会对其产生一个表面力,而则这个力垂直于流体流向的分力即为升力,与之相对的则是平行于流体流向的阻力。如果流体是空气时,它产生的升
  • 1623年
  • 乡野地蟹乡野地蟹(Gecarcinus ruricola)是地蟹属的一个种,发现于古巴和整个安的列斯群岛。乡野地蟹共有黑、红、黄、绿四种颜色,甲宽可达12厘米。寿命可达10年。乡野地蟹数量极多,圣卡塔
  • 聚氯乙烯聚氯乙烯(英语:Polyvinyl Chloride,缩写:PVC)是氯乙烯经加成聚合反应得到的的高分子材料。是聚乙烯和聚丙烯之后,第三种最广泛生产的合成塑胶聚合物。聚氯乙烯有两种基本形式:硬性
  • 分层广义线性模型在统计学中,分层广义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HGLM))可视为广义线性模型的推广。在广义线性模型中,误差分量是统计独立的, 然而这一假设并非总是成立的
  • 施派克科格尔山 (格莱纳尔佩山脉)坐标:47°13′38.03″N 15°2′56.8″E / 47.2272306°N 15.049111°E / 47.2272306; 15.049111施派克科格尔山(德语:Speikkogel),是奥地利的山峰,位于该国东南部,由施泰尔马克州负
  • 屋良朝苗屋良朝苗(1902年12月13日-1997年2月14日),日本冲绳县读谷村出身,为美国治理琉球时期琉球政府及日本冲绳县的政治家及教育家。本姓向,是第二尚氏王室后人。琉球政府时代于1968年举
  • 喜马尔佐利山喜马尔佐利山是尼泊尔的山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度7,893米,是全球第十八高山峰,日本探险队在1960年5月24日首次登上该山峰。
  • 框架效应在心理学中,框架效应(英语:Framing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最早在1981年由阿摩司·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内曼提出。框架效应的意义是,面对同一个的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