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内战

✍ dations ◷ 2025-09-08 23:00:57 #芬兰战争,芬兰历史,内战,俄国内战战役,现代战争,芬俄关系,芬苏关系,芬德关系,共产主义性质的内战,俄罗斯战争,1918年冲突

 芬兰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政府军
3,414人死于战争活动
1,400–1,650人被处决
46人失踪
4人死于战俘营

芬兰赤卫队
5,199人死于战争活动
7,000–10,000人被处决
2,000人失踪
11,000–13,500人死于战俘营

芬兰内战(芬兰语:Suomen sisällissota,瑞典语:Finska inbördeskriget)发生于1918年1月27至1918年5月15日,是芬兰独立后左派与右派政府发生的战争,最后以政府军获胜告终。

芬兰原本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公元1809年,俄罗斯帝国在与拿破仑交战时占领了芬兰,虽然芬兰一开始拥有极大的自治权以及自己的议会,但在20世纪初俄国试图把芬兰俄罗斯化招致了众怒。

1917年俄国面临战败,11月俄罗斯临时政府遭到俄共推翻,芬兰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芬兰独立的时机。1917年12月6日,芬兰右派占多数的国会通过了独立宣言的法案。

新政府成立后首要之务就是外交上获得承认。德国在与俄国交战期间,热衷于培养俄国国内民族分离团体,以削弱俄国实力,因此德国十分赞成芬兰的行动。在邻国瑞典与西欧国家也支持这个新国家之后,德国坚持芬兰与发动十月革命的俄共政府接触,因为俄国临时政府已被推翻,而新政府的选举结果尚未揭晓。

12月7日,一个由芬兰社会民主党成员组成的代表团会见列宁,列宁答应承认芬兰独立,俄共中央委员会次日支持列宁的决定。列宁同意的理由是“芬兰很快就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人民委员列夫·托洛茨基也督促俄共控制下的芬兰人民代表团(英语:Finnish People's Delegation)尽快起义。与此同时,芬兰右派政府同样被告知苏维埃政府接受芬兰独立。

公元1918年1月4日俄共中央委员会批准承认芬兰独立,因为芬兰社会主义成员对于独立的看法几乎与芬兰右派一致,因此最终能用一个声音与俄共谈判。同日法国政府也正式承认芬兰独立,1月6日德国也跟进正式承认芬兰独立。

芬兰独立后,右派政府与左派关系日益恶化,托洛斯基敦促下的夺取政权的起义立刻发生,布尔什维克直接煽动罢工与骚乱,芬兰国会因而授权芬兰政府全权建立一支陆军以回复秩序。这让左派与政府彻底决裂,左派激进派与温和派因此联合在一起,双方都展开武装。

1918年1月19日,来自俄国彼得格勒的军火援助通过铁路运往维堡,用于武装维堡左派民兵赤卫队,冲突因此全面爆发。1月27日至1月28日,赤卫队占领赫尔辛基,政府撤退到瓦萨,并在奥斯卓博斯尼亚建立临时政府。

芬兰内战是一场战线式的传统战争,政府军拥有芬兰北部,包括奥斯卓博斯尼亚与卡瑞利亚,而赤卫队则拥有大部分主要城市、工业中心与南部地区。双方兵力大约有7万人,大部分赤卫队训练装备和军官素质都不足,驻芬俄国红军由于积极准备俄国内战也并未全力支援芬兰赤卫队。芬兰政府军也有类似问题,但是他们拥有瑞典志愿者支援以及受过俄国陆军训练的军官,其中有一位就是卓越的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4月3号德国派出部队支援政府军,主力部队是吕迪格·冯·德·戈尔茨(英语:Rüdiger von der Goltz)指挥的波罗的海师,总共有14000人。赫尔辛基旋即易手,5月15日赤卫队在卡累利阿地峡投降,芬兰与俄国红军也随即爆发冲突。

内战期间,由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忙于策划一月剧变和准备内战,对于赤卫队的军事支持有限,而右派政府则有德国的支持。帝俄时期,芬兰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一些芬兰志愿人员在德国当局的安排之下,在德国的洛克斯特接受军事训练。一次大战爆发后,这些芬兰人已经组成一个轻步兵营,并在库尔兰地区与帝俄作战。公元1918年2月,芬兰内战右派政府节节败退,因此该单位回国支援右派政府。

同时,右派政府有两位官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到达柏林请求德国提供军事援助,一周后德国当局同意其请求。因此右派政府发现自己被迫同意德国提出的三项不利的协定:一是芬兰在没有德国同意之下不得与其他国家交涉和平条约,二是给予德国贸易协定与海事协定优先权,三是芬兰保证会支付德国军事支援所有费用。右派政府最后同意了,德国便派出拥有1万5千人的波罗的海师支援政府军。

当右派政府在内战中逐渐取得胜利时,德国在越来越多事务上干预芬兰右派政府内政。德国以协助政府军攻占卡瑞利亚剩余地区为条件,换取政府军协助德国攻击位在莫曼斯克的英军基地。右派政府也被迫同意接受一位德国亲王为国王。德国影响力也逐渐深入军事事务,公元1918年5月,右派政府指示曼纳海姆,陆军应该交给德军军官,并且依照德式路线进行改革,曼纳海姆随即辞职。

公元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次大战结束,德国在芬兰的影响力也因此突然中止。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于12月14日宣布放弃继承芬兰王位,最后一批德军部队则在12月中撤离。

与赤卫队的战斗结束后,芬兰与苏联随即爆发了冲突。战争从公元1918年开始,持续到公元1920年,此时由于波苏战争爆发,苏联急切希望边界不要再有更多敌人,因而在公元1920年10月14日与芬兰签订《塔尔图和约》。这份条约对芬兰非常有利,苏芬边界仅仅距离列宁格勒郊区25公里远而已,因为这份条约不利于苏联,所以战争结束后苏芬关系没有因此改善。

芬兰内战加强了芬兰人对苏联的敌意,这场战争普遍被认为是对抗共产主义的解放战争。当1930年代末,苏联的扩张再次迫在眉睫,使得芬兰又一次面临卫国战争。

此外,1920年苏芬冲突后协定的国界离列宁格勒的郊区只有25公里,被苏联认为形成了威胁。

这场战争建立了芬兰陆军与曼纳海姆军事威名。这支陆军不但深受德国影响,也加强了与德国军方的联系,这在未来纳粹德国攻击苏联时德芬并肩作战发挥关键作用。之后许多芬兰杰出的将领就是从德国训练的轻步兵营开始其军旅身涯,最有名的是埃里克·海因里希斯(英语:Erik Heinrichs),冬季战争时指挥地峡军团。这也影响了未来芬兰政军领袖曼纳海姆,尽管未来德芬都与苏联作战,但是曼纳海姆刻意与德苏两国保持距离,限制这两国影响范围,同时维护芬兰的独立自主。

相关

  •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双光子激发显微镜(英语:Two-photon excitation microscopy)是一种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对活体组织进行深度约1毫米的成像。 它不同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其中激发波长短于发射波长,因为
  • 核仁组织区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 NOR)是指真核生物DNA上能参与核仁形成的区域。研究表明,核仁组织区上的DNA序列主要由反复出现的rDNA基因簇(英语:gene cluster)组成。在
  • 非洲联盟成员国非洲联盟是一个由55个非洲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联盟。组织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当时所有成员均可以加入于2002年6月9日在改组而成的非洲联盟,2017年起所
  • 鄂伦春语鄂伦春语(Oroqen)是鄂伦春族的语言,使用者分布在中国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交接处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札兰屯和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县等。没有书写文
  • 何芳腾何芳腾,字德迈。福建晋江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授广东雷州府推官,降补浙江宁波府经历,到任数月,丁忧归里。
  • 里坡里坡(1928年7月23日-2013年3月31日),原名李庆章,天津市宝坻县大口屯镇镇北村人,中国男演员。1928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出生于宝坻县大口屯镇镇北村。原为工厂学徒,在北平加入塞声剧社,成
  • 199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比赛玛蒂娜·辛吉斯是上届冠军,但在决赛败给本届冠军的林赛·达文波特。玛蒂娜·辛吉斯是本届冠军,决赛以6-2, 6-3直落二盘击败法国新秀阿梅莉·毛瑞斯莫而卫冕成功,夺得第3座澳网
  • 修齐因修齐因(缅甸语:စောဇိတ်, 发音:; 1303–1331)是勃固王朝第四代国王,1324年至1331年在位。他是王朝创立者伐丽流的外甥,1324年从哥哥修乌手中接手王位。修齐因将都城由马达班
  • 岩里祐穗岩里祐穂(1957年12月3日-)是一位日本流行音乐作词人作家,出生于日本新潟县新潟市。
  • 福田雅太郎福田雅太郎(日语:ふくだ まさたろう,1866年7月7日-1932年6月1日)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大村市,排行老二,父亲福田市兵卫为大村藩士。日俄战争时担任第1军少佐参谋(作战主任)。192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