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逆转录酶
✍ dations ◷ 2025-04-03 12:35:41 #逆转录酶
结构 / ECOD(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RDDP)逆转录酶是一类存在于部分RNA病毒中具有逆转录活性、能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由逆转录酶催化逆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补DNA(cDNA)。通常情况下,细胞内的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所得RNA为信使RNA(mRNA)供蛋白质合成作模板用。而在部分RNA病毒中,要实现自身的扩增,必须具有DNA,因此先由RNA逆转录合成cDNA再由cDNA转录出RNA。逆转录酶可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将RNA转变为DNA后扩增,以获得某生物体表现RNA的序列。这些激活因子会将逆转录病毒里的单股RNA转化成双股cDNA并且将之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里,在一段时间内繁殖。相同的反应被广泛的应用在实验室中将RNA转换成DNA如分子克隆,RNA测序,聚合酶链反应(PCR),或是DNA微阵列。
良好的逆转录酶研究物质包含:逆转录酶是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的劳氏肉瘤病毒(英语:Rous sarcoma virus)由霍华德·马丁·特明发现的,并且1970在麻省理工学院由戴维·巴尔的摩独立从两种RNA肿瘤病毒:R-MLV(英语:murine leukemia virus)以及再一次劳氏肉瘤病毒(英语:Rous sarcoma virus)中分离出来。.由于这些成就,两人在1975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罗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逆转录这种想法因为违背了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即DNA转录成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非常不受到欢迎。然而,在1970时,当科学家霍华德·马丁·特明和戴维·巴尔的摩两人各自都从酶中发现逆转录的反应,将此命名为逆转录酶,此种逆转录的机制才被当时的主流接受。逆转录酶在逆转录病毒里是用来在复制以及编码的反应过程中。逆转录RNA病毒像是逆转录病毒,利用该酵素将他们的RNA基因组转换成DNA,再将该DNA送至宿主细胞中,并且和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一起进行复制。逆转录DNA病毒,像是嗜肝DNA病毒,可以在组装时,将RNA当作模板制造出DNA。HIV借由此酵素感染人类。若是没有逆转录酶,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就不能和宿主细胞结合,进而导致复制失败。逆转录酶从RNA模板中制造出单股DNA。在缺乏DNA-dependent DNA聚合酶的病毒中,双股DNA的制造可以经由宿主编码DNA聚合酶δ完成,过程中可能会将病毒的DNA-RNA引子误认并且借由和引子去除类似的机制合成出双股DNA,而在新的合成的DNA即取代了旧有的RNA模板。逆转录的过程的错误率很高,因此在整个步骤中突变有很大的机会会发生。这种突变的现象可能会形成病毒的抗药性。逆转录病毒,或称VIssRNA-RT病毒,是用DNA当作中间产物的RNA逆转录病毒。他们的基因组通常由两个正感知且有5’端帽和3’端聚线苷酸尾的单股RNA。逆转录酶如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和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英语:HTLV)。在细胞质中制造双股DNA的过程有以下步骤制造双股DNA也牵涉到股的转移,即从一开始的RNA dependent DNA合成出来较短的DNA转移至其他基因组模板中的受体,而此受体接下来会借由逆转录酶进行DNA-dependent DNA的激活。逆转录病毒的RNA在5’端和3’端被重新排列。引子黏接在RNA病毒的位置的区域称为引子结合区(PBS)。PBS区的5’端称为U5,而PBS的3’端称为领先区。tRNA的引子在14和22区的核苷酸被解开且和病毒的RNA与PBS形成碱基对。事实上PBS在病毒的RNA的5’端上是不正常的,因为逆转录酶是从3’端合成出DNA,方向是5’到3’(相对于RNA模板)。因此引子和逆转录酶必须位在病毒的RNA的3’端。为了成功的将之重新定位,需要许多的步骤以及酵素,包含DNA聚合酶,RNAse H以及已解开的的聚合苷酸来参与反应。HIV的逆转录酶也有核糖核苷酸酶用来激活,目的是将在合成cDNA的过程中将病毒的RNA降解,如同DNA dependent DNA聚合酶将cDNA股合成为无意义的DNA来组成病毒的双股DNA中间产物(vDNA)。自行复制真核细胞的延长基因组称为逆转录转座子,借由逆转录酶去移除RNA的其中一个位置。他们在植物和动物中的基因组中大量发现。端粒酶是另外一种逆转录酶,在许多真核生物,像是有自己的RNA模板的人类中发现,这些RNA会被用来当作DNA复制的模板。逆转录酶亦从细菌的Retron msr RNAs(英语:Retron msr RNA),一种特殊的片段,由逆转录酶编码,且拿来合成msDNA(英语:msDNA)。合成DNA时需要引子。在细菌里,引子的合成是在复制的过程中制造。逆转录酶包含RNA-dependent DNA聚合酶和DNA-polymerase DNA聚合酶,两者一起用来表现转录的过程。在一开始转录因子中,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有RNase H家族的重要区域。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史中有三种不同的复制系统。第一种,逆转录酶从病毒的RNA合成出病毒的DNA,进而制造出新的互补DNA。第二种复制方式则是在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开始复制黏合上去的病毒DNA后,RNA聚合酶II就会将原病毒的DNA转录成之后和病毒颗粒包装在一起的RNA。因此,突变可以在这些步骤中发生。逆转录酶在将RNA变成DNA时有很高的错误率,不像其他的DNA聚合酶,他没有校正的功能。这种较高的错误率相对于有校正的复制过程,可以促进突变的累积。一般市面上由Promega(英语:Promega)购买到的逆转录酶,说在AMV中有每17000个碱基就有一个是突变的,而在M-MLV中每30000个碱基就有一个是突变的。除了创造单核甘酸的基因多样性外,逆转录酶也在一些步骤初级产物融合(英语:transcript fusion)或外显子重组(英语:exon shuffling)并且做出人造的反义RNA转录产物。这种“模板的切换”被推测,这种可以完整的在体内中进行反应的逆转录酶,通常有着可以找出在模式生物中数千个未注明的转录产物。更多有关抗病毒药物的细节,请参照逆转录酶抑制剂。当HIV利用逆转录酶将基因的物质复制并且产生出新的病毒(部分逆转录病毒的增殖圈),特殊的药物被设计成用来阻断逆转录酶反应的过程,并且抑制逆转录病毒的生长,这些药物被称作逆转录酶抑制剂且包含核甘以及核甘酸相似的物质,齐多夫定(多夫),拉米夫定(博路定),和非核甘抑制剂奈韦拉平(维乐命)。更多有关分子生物学的细节,请参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酶常用来应用在聚合酶链反应这种研究方式中,以RNA为主的技术称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典型的PCR技术只能用来用在DNA上,但是有着逆转录酶的帮助下,RNA亦可以被逆转录成DNA,因此使PCR可以分析RNA分子。逆转录酶也同时被应用在从MRNA制作cDNA基因库,市面上买的到的逆转录酶通常在分子生物界里都是被改良过的。其他酵素可被科学家用来进行复制或者定义RNA。逆转录酶也被拿来用在胰岛素的制作。借由将真核细胞的胰岛素的mRNA和逆转录酶注入细菌中,mRNA就可以插入原生生物的基因组里,大量的胰岛素就可被制造,可用来取代从猪只的胰岛萃取等的传统方式 直接将真核细胞的DNA注入到细菌的染色质里。在真核细胞mRNA的生产过程中,去除内含子,并且提供一个适当的模板。逆转录酶将RNA重新编成DNA,因此可以拿来和基因组黏合。EC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1/2/3/4/5/6/7(2.7.10/11-12)/8/9
·
3.1/2/3/4(3.4.21/22/23/24)/5/6/7/8/9/10/11/12/13
·
相关
-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学名: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球状的革兰氏阳性菌,持有α溶血性,链球菌属下的一种菌。肺炎链球菌于1880年代已被发现能引致肺炎,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因,亦是体液
- 慢性肺部阻塞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C00–D48ICD-10 第二章:肿瘤,为WHO规定的各类已发现的肿瘤。恶性肿瘤(C00-C97)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 (C81-C96)原位肿瘤 (D00-D09)良性肿瘤 (D10-D36)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
-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神经系统的一小类医学病症,有600多种不同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癌症、癫痫发作(如癫痫)、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先天和发育障碍(如脊柱裂)和退行性疾病(
- 霉浆菌性肺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霉浆菌性肺炎)是一种可导致肺炎的支原体细菌,也有机会导致冷凝集素症(英语:cold agglutinin disease)。这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又称作霉浆
- 草药学草药医学(英语:Herbal medicine,Herbalism),研究与使用植物于医疗用途的学问。它的范围除了植物之外,通常也可扩展到真菌、昆虫、甲壳类、动物及矿物。对所有由自然产生的药物进行
- 肾上腺哺乳类动物中,肾上腺是呈三角形的内分泌腺体,位于肾脏上方,因而得名。其主要功能为通过合成皮质类甾醇和邻苯二酚胺(例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来调控身体对压力产生的反应。人体中,肾
- 三域系统三域系统 (Three-domain system) 是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卡尔·乌斯 (Carl Richard Woese)等人在1977年提出的细胞生命形式的分类,是古菌域 (Domain Archaea)、细
- 弗雷德里克·图尔特弗雷德里克·威廉·图尔特 FRS(Frederick William Twort,1877年–1950年)是一位英格兰细菌学家,他在1915年发现了噬菌体。 他曾在圣托马斯医院研究医学,是布朗动物研究所(Brown In
-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英语: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1916年8月25日-2003年8月4日),是一名美国儿科专家和病毒学家。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