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偶联蛋白

✍ dations ◷ 2025-01-22 23:50:59 #解偶联蛋白
解偶联蛋白(英语:uncoupling protein,缩写为UCP)是一种线粒体内膜蛋白。这种蛋白质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令利用质子浓度差驱动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减慢,阻碍了三磷酸腺苷(ATP)的正常产生。解偶联蛋白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通过解除了部分正常呼吸链中应有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两者之间偶联关系,使氧化磷酸化过程进入空转状态。哺乳动物中有五种已知的解偶联蛋白:解偶联蛋白在生理学上有其特定的作用,冬眠动物以及新生动物利用解偶联蛋白,可以将部分本用于制造ATP的能量转化为热量。然而,其他物质如2,4-二硝基苯酚(DNP)和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等物质也有同样的解偶联功能,它们因此被称为解偶联剂,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毒性。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使用2,4-二硝基苯酚当作减肥药,但非常容易导致服药者体温过高,出现抽搐、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死亡。酒精和水杨酸在一定程度也是解偶联剂,所以过度使用这些物质也会导致ATP过度消耗和体温升高。甲状腺素可以促进解偶联蛋白基因的表达,这使得更多的解偶联蛋白加入解除偶联的过程之中,从而增加了产热与耗氧量。另一方面,甲状腺素可以增加细胞膜上钠钾泵的数量,使得ATP被消耗地更多,促进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进行。色氨酸代谢(犬尿氨酸酶)嘧啶代谢(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线粒体穿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甘油磷酸穿梭)类固醇生成(胆固醇侧链裂解酶、类固醇11-β-羟化酶、醛固酮合成酶) 其他(回补反应(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尿素循环(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鸟氨酸转氨甲酰酶、N-乙酰谷氨酸合酶)乙醇代谢(ALDH2)三磷酸腺苷合酶(MT-ATP6、MT-ATP8)

相关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克里米雅–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简称CCHF)是一种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肌肉痛、头痛、呕吐、腹泻和皮肤瘀点,通常于暴露病原后2周内发
  •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英语:ecosystem services)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人类直接或间接谋取的所有福利。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衣服材料、洁净的空气和食水等,但人类取得该服务的同时,可
  • 性关系障碍性关系障碍(英语:Sexual relationship disorder)是指由于性别认同或性取向而难以建立或维持性关系的一种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在“与性发育和性取向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英语:Psyc
  • 脑桥脑桥(拉丁语: Pons)是人和两足动物小脑腹面的特有构造。脑桥在延髓的上方和小脑前方,它位于延髓与中脑的大脑脚之间,前后缘有横沟为界;外形呈白色弓状的横隆凸;内部有大量的横走的
  • 食指食指,学名为示指(index finger),是第二只手指,位于拇指与中指之间,长度与环指相若。在一部分文化中,以食指指人是不礼貌的行为。食指一词早在春秋时代的《左传》已有记载,当公子宋“
  • 无衬线体无衬线体(英语:sans-serif)指没有衬线的字体,与衬线字体相反,完全抛弃装饰衬线,只剩下主干,造型简明有力,更具现代感,起源也很晚。适用于标题、广告,瞬间的识别性高。在汉字等东亚字体
  • 约翰·鲍比约翰·鲍比(John Bowlby,1907年1月26日—1990年9月2日),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最著名的理论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鲍
  •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伊比利亚罗曼语支(Iberian Romance languages) 是指罗曼语族中发展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语言,起源范围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直布罗陀、安道尔和法国南部。最具代表性的伊比利亚罗曼
  • 类脂类脂(Lipoid)是对可溶于脂肪等非极性溶剂,和脂肪有相似性质的物质的统称。类脂分子不一定包含甘油。磷脂、糖脂、鞘磷脂和类固醇都属于类脂。类脂的结构可能与脂肪有很大差别,类
  • 苯甲酸苯甲酸又称安息香酸、苄酸(英语:Benzoic acid),结构简式为C6H5COOH,是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羧基(-COOH)取代形成的化合物。苯甲酸一般常作为药物或防腐剂使用,有抑制真菌、细菌、霉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