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1818年4月11日-1891年7月18日),字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曾任驻英国、法国公使。他与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儿女亲家。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丁忧回乡;后遇太平军攻打长沙,跟随曾国藩组建湘军,由军功授翰林院编修。还朝,入直上书房。
咸丰初年,任编修官;左宗棠当时在骆秉章幕府中名声显赫,咸丰帝于是透过他联系左宗棠出来任官,以击败太平军。
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联军攻打天津,其反对僧格林沁撤北塘备,意见不合,辞官还乡。
同治元年(1862年),应李鸿章邀请任苏松督粮道,后升两淮盐运使。
同治二年(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次年,太平天国南京被攻克,其上书陈述因镇压太平天国而临时设立之地方集资制度(厘金)的危害;后卷入毛鸿宾、瑞麟先后两任两广总督的官场摩擦,于同治六年(1866年)6月解任,再次归乡闲居。
光绪元年(1875年),授福建按察使,未上任,又入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期间发生马嘉理事件;他曾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失职;次年,授兵部侍郎,出使英国道歉,成为首任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兼出使法国钦差大臣。
光绪元年(1875年)12月,自上海乘船赴欧;在驻英期间参观各地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其观念亦因此产生根本变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的呼声;他把使英途中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向清政府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并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但在该作寄回中国后,因希望由总理衙门刊印,导致保守派人士的仇视,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语,他因此被清廷申斥,书稿亦遭毁版;而后又遭到其副手刘锡鸿诬陷,于是因病请辞。
光绪四年(1878年)8月,清政府将郭召回,改派曾纪泽接任;次年5月5日,他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他被污蔑为“勾通洋人”,遭到不明真相的百姓和乡绅帖大字报侮辱。
郭嵩焘赋闲期间曾在湖南主讲城南书院,开设禁烟会,宣传禁止鸦片。
生前曾筹备成立船厂,未能实现。
郭嵩焘病逝后,李鸿章奏请将其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但清廷以其“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为由,不准其奏。
郭嵩焘抵达英国伦敦后不久,于1877年10月16日应英国工厂主的邀请,访问了在伦敦附近的电气厂。在参观过程中,英国工厂主特意请郭嵩焘参观刚刚发明不久的电话。这是他首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话。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郭问‘听闻乎?’张答到‘听闻。’郭又问‘你知觉乎?’张应曰‘知觉。’郭又说‘请数数目字。’张依言而数曰‘一、二、三、四、五、六、七。’”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分明。”由此可见,这次通话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