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费雷尔

✍ dations ◷ 2025-08-02 02:24:29 #威廉·费雷尔

威廉·费雷尔(英语:William Ferrel,1817年1月29日-1891年9月18日),美国气象学家,他提出了中纬度大气环流的详细解释,即今日所称的费雷尔环流。

费雷尔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南部,1829年与家人迁往西维吉尼亚州。他的正规小学教育时间并不长,而主要是在家中以科学书籍自我学习,之后担任学校教师。费雷尔曾就读于马歇尔学院,之后尽管家中财务不佳,他仍在1844年成为贝森尼学院(英语:Bethany College (West Virginia))第一个毕业班的毕业生。之后费雷尔仍然在密苏里州和田纳西州担任教师直到1858年。同年他进入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美国航海天文历编制局(英语:American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任职。1882年费雷尔进入美国陆军通讯局任职(该单位于1891年改制为美国国家气象局)。1891年费雷尔在西维吉尼亚州逝世。

费雷尔解释了温暖空气会趋向上升,并因为科里奥利力而旋转,使地球偏低纬度区域的空气从较暖区域向高纬度极区移动的趋势。正是因为旋转而在锋面系统中产生的复杂曲线分离了较低温的北极空气与较高温的低纬度大陆性热空气。

费雷尔借由确认先前被忽略的相关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乔治·哈德里(英语:George Hadley)的理论。以下是费雷尔首篇论文中的节录: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力来自于大气的东或西向相对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结合。大气随着地球环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结果是每个气体分子都带有具有水平和垂直分量的离心力,后者让大气的形状成为和地球相同的球体。但是,如果大气任一部分的旋转速度高于地球表面旋转速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大气层有相对于地球表面的东向运动,将使水平力增加。如果相对运动向西方,则水平分力下降。前述现象使地球大气层无法处在稳定状态,并且使大气的外形不再与地球表面相同,而是在特定纬度上气体有聚集或散出的现象。并且随之而来的大气压差异产生的运动将在特定纬度地区造成极大影响。

哈德里错误地推论气团从南向北或反向移动会倾向于线动量守恒。费雷尔指出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中,气团移动的趋势与对地球的相对运动有关,也就是地球自转的角动量守恒。

相关

  • 19号染色体人类的19号染色体是23对染色体的其中之一,正常状况下每个细胞拥有两条。此染色体含有大约6300万个碱基对,占细胞内所有DNA的2%到2.5%。其中有1300到1700个基因,依预测方式而有
  • 巨人巨人,是神话或传说或童话中常见的生物,几乎全世界的都有他们的踪迹,由希腊神话、印欧语系神话,到中东、亚洲及美洲地区的神话及圣经内的故事都有他们的痕迹。而现在的社会中,巨人
  • GEO-移动无线电接口GEO-移动无线电接口(英语: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也称GMR;GEO意指地球静止轨道)是一项面向卫星电话的ETSI标准。该标准派生自3GPP系列地面数字蜂窝标准,并支持接入GSM/UMTS核
  • 胡道静胡道静(1913年2月-2003年11月5日),安徽省泾县人,出生于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1931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文科国学系,1932年入上海通志馆,专事修志工作,撰有《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
  • 拉蒙·卡斯蒂略拉蒙·卡斯蒂略·巴里奥努埃沃(Ramón S. Castillo Barrionuevo,1873年11月20日-1944年10月10日),阿根廷总统(1942-1943)。卡斯蒂略博士从1938年到1942年担任阿根廷的副总统,从194
  • 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水球比赛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水球比赛于2016年8月6日至2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玛丽亚·莲克水上运动中心和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以小组第四名出线的塞尔维亚队在淘汰赛
  • 韩政秀韩政秀(韩语:한정수,1972年11月11日-),韩国男演员。
  • 牛春明牛春明(1881年-1961年),北京人,满族,中国武术家,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出生于北京。1901年开始在意大利天主教会福音医院(国施医院)学医。一次结识了前来就医的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健侯
  • 境主境主,又称统境主、境主公、境主尊神、境主尊王、统境尊王,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行政神祇,类似于城隍爷与佛教的伽蓝神,又与土地神有分别。一般认为有城池的行政区之神为城隍,佛寺的守护神为伽蓝,而道教庙宇辖区,或是无城池的街道、部落之守护神为境主。有时信众会把“信仰中心的主神”称为“境主”,如台湾新北市淡水区人称淡水清水岩的清水祖师为“境主”;高雄市凤山区五甲龙成宫称天上圣母、清水祖师、戴府元帅为“三境主”,此“境主”并非地方行政神,而为“信仰中心的主神”的意思。“境主公”的职司有几种说法。有说是庙宇建筑所在土
  • 氦原子散射氦原子散射(英语:Helium atom scattering, HAS)是材料学所使用的一种表面分析技术,透过测量由单色氦原子束入射到样品上所造成的衍射粒子,来得知某材料的表面结构与晶格动力。史上第一个氦原子散射实验是由Estermann与Stern在1930年于氟化锂的晶面上所完成,这项实验确立了当原子的物质波λ与原子间距在同个数量级,原子的衍射具有可行性。在当时,实验的分辨率受到氦原子束的大范围速度分布所限制。直到1970年代时,技术发展使高强度的单色氦原子束能够被制造出来,HAS探测表面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