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 dations ◷ 2025-08-13 02:04:24 #夏目漱石
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士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本名夏目金之助(夏目 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 Natsume Kinnosuke),日本明治至大正时代的作家、时事评论家、英文学者。漱石这个名字取自于唐代《晋书》中关于西晋时期孙楚“漱石枕流”的故事。最初是作为号使用,后来直接用作名字使用。夏目漱石,生于江户的牛込马场下横町(今 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23岁,夏目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1889年,就学期间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同年9月9日,他的汉文暑假游记《木屑录》脱稿。《木屑录》不仅是漱石最早汇集成册的作品,且署名为“漱石顽夫”。漱石二字来源于唐代《晋书》的故事漱石枕流,一开始是子规的笔名,为夏目借用,并最终成为了他的正式笔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后又去熊本县执教;这段经历后来体现在他的小说《少爷》中。1896年,夏目在家人的安排下与贵族院书记官长中根重一的长女镜子结婚。这一时期夏目在俳句界较为活跃声名鹊起。1899年10月28日,33岁的夏目抵达伦敦,开始了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留学生活。1902年12月5日,夏目启程归国,结束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夏目归国后,在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年的《我是猫》令他一举成名。1907年,开始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暮年的夏目漱石追求“则天去私”的理想。1911年,他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相关

  • 外科口罩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是让医疗专业人员(英语:health professional)在手术及护理病患时穿戴的口罩,最初用意是避免细菌自穿戴者的口鼻散发在空气中,以降低对病患手术伤口的感染。
  • 还原反应还原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在化学反应中,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的逆过程,即是得到电子的过程,因为有一方失去电子,就会有另一方得到电子。因此,还原反应经常和氧化反应合在一起,被称为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法语:le traité de Maastricht,德语:Vertrag von Maastricht,英语:Maastricht Treaty),即《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日至10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
  • 首席部长 (印度)首席部长是印度共和国29个邦和2个联邦属地(德里与本地治里)由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的官衔。根据《印度宪法》,印度各地方总督(英语:Governors of states of India)在名义上为其元首,
  • 知识型经济知识型经济(英文:Knowledge-based economy),源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提出,并定义为拥有、分配、生产和着重使用知识的新经济模式,虽有知识经济,但农业、工业仍同样重要。此
  • 扩散方程扩散方程是一类偏微分方程,用来描述扩散现象中的物质密度的变化。通常也用来和扩散类似的现象,例如在群体遗传学中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扩散。扩散方程通常写作:其中
  • 土豚土豚(学名:Orycteropus afer)又称土猪或蚁熊,是管齿目土豚科现存的唯一物种,属土豚属,是活化石动物。仅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无蹄、有锋利的爪,且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长1~1.5
  • 指数增长指数增长(包括指数衰减)指一个函数的增长率与其函数值成比例。在定义域为离散的且等差的情况下,也称作几何增长或几何衰减(函数值是一个等比数列)。指数增长模型也称作马尔萨斯增
  • 1006年
  • 皇后乐队皇后乐队(英语:Queen)是英国摇滚乐乐队,成立于1970年,成员包括主唱弗雷迪·默丘里、吉他手布赖恩·梅、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乐队最初期的作品受到前卫摇滚、硬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