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疫苗

✍ dations ◷ 2025-11-13 09:58:20 #百日咳

百日咳疫苗是用来避免百日咳的疫苗。 目前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和非细胞性疫苗两类。 全细胞疫苗有78%的效力,而非细胞性疫苗有71-85%的效力。 施打疫苗后,疫苗的效力每年会下降2到10%,而非细胞性疫苗的效力下降较全细胞疫苗更快。 于怀孕期间施打百日咳疫苗,能保护胎儿。 根据估计,百日咳疫苗于2002年拯救超过50万名孩童。

世界卫生组织与疾病管制局都建议,所有孩童应该例行注射百日咳疫苗。 即便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胎儿出生后六周内开始,一直到出生后18月需要施打总共三剂的百日咳疫苗。 一直到青春期,还可能需要多施打几剂,延长效力。目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为常见的三合一疫苗,有DPT或DTaP两种。

由于副作用较少,发达国家较常使用无细胞疫苗。 大约有10到50%的人,在注射全细胞疫苗后,注射处会出现红疹以及发烧症状。低于1%的婴儿会出现热性痉挛和哭闹不停。注射非细胞性疫苗,手臂可能会轻微水肿。两种疫苗都有类似的副作用,但越小的孩子注射全细胞疫苗,副作用越低。六岁以后,不应该再注射全细胞疫苗。但不论哪一种疫苗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神经症状。

1914年首次研制成功“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将细菌大量培养增殖后,沉降菌体,用甲醛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灭活成无传染性但具有免疫原性的菌体液;把不同血清型的菌体液按比例配合后,制成百日咳疫苗原液。

百日咳疫苗在1926年开发完成。

20世纪80年代初,分离提纯了百日咳毒素(PT)与丝状血凝素(FHA),日本率先研制出“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解决了“全细胞百日咳疫苗”高反应原性带来的问题。欧美还在疫苗中加入了“菌毛”(Fim2、Fim3)。

此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必须药物清单中的药物,建议所有公卫系统都应该具备。 2014年在美国,一剂混合破伤风、白喉、小儿麻痹和嗜血杆菌的疫苗约15.41美金。

相关

  • 衣原体衣原体门(学名:Chlamydiae)是一门细菌。它们的生长完全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进行,是专性寄生菌。衣原体原先多被归入衣原体属(Chlamydia),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目前根据系统发育树分
  • 动脉动脉(希腊语:αρτηρία)是指在生物体内、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包括心脏本身)的多条血管。除了肺循环的动脉以及脐动脉,动脉运送的是含氧量高的血液(因此也有称之为“动
  • 性别不安症性别不安(英语:gender dysphoria),又称性别焦虑、性别不一致,旧称性别认同障碍(英语: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或易性症,是一个人因为出生时的性别指定而遭受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性
  • 刀斧手刀斧手(lictor,又译侍从执法吏),来自拉丁文ligare,意指“束缚”,乃是罗马文官之特殊阶级的成员,带有特殊的派定工作,随侍罗马共和国以及帝国,握有统治大权的长官。刀斧手之传统的起源
  • 首过效应首渡效应或首关效应(英语:First pass effect)是指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可能被代谢失去活性,从而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
  • 科赫尔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Emil Theodor Kocher,1841年8月25日-1917年7月27日)出生于伯恩,是一位瑞士科学家。曾在苏黎世、柏林、伦敦与维也纳接受教育或进行研究,在1865年得到博
  • 花楸树花楸树(学名:Sorbus pohuashanensis),又名欧洲花楸、百华花楸、红果臭山槐、山槐子(河北土名)、马加木(东北土名)等,是蔷薇科花楸属的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部分地区。
  • 法老王法老(希伯来语:פרעה,希腊语: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科普特语:ⲡⲣ̅ⲣⲟ,阿拉伯语:فرعون‎)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从新王
  • 胡志明思想胡志明思想(越南语:Tư tưởng Hồ Chí Minh)是由越南共产党原领导人胡志明提出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思想。根据越南共产党的说法,胡志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越南实践中创造性地
  • 卡尔·考茨基卡尔·约翰·考茨基(德语:Karl Johann Kautsky;1854年10月18日-1938年10月17日),社会民主主义活动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考茨基是卡尔·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