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微子

✍ dations ◷ 2025-09-18 06:44:06 #核聚变,太阳

电子中微子是太阳进行核聚变反应的一项产物,此来源的中微子称为太阳中微子。目前穿越地球最大宗的中微子即为太阳中微子。

产生太阳中微子的主要机制来自于质子﹣质子链反应,其为:

或换言之:

86%的太阳中微子透过这项反应产生。如同右图,标准太阳模型中的太阳中微子(质子﹣质子链反应)部分,氘会与另个质子融合而产生氦3原子(3He)及伽马射线,此反应可写为:

同位素氦4原子(4He)可由前述3He反应产生:

当氦3与氦4都存在于同一系统时,铍可透过融合产生:

目前共有四颗质子与三颗中子,铍可有两种不同的反应途径。第一种是捕捉一颗电子并产生锂7原子及一颗电子中微子:

此反应产生了14%的太阳中微子。所产生的锂7会再与质子融合产生两个氦4原子。

第二种反应途径是捕捉一颗质子(在恒星中为数众多),而产生硼8原子:

而硼8原子会透过贝塔(+)衰变转为铍8原子,并放出正电子与电子中微子:

此反应产生了约0.02%的太阳中微子,虽然为数较少,但其能量则较高。

太阳中微子最高的通量直接源自于质子﹣质子链反应,而其具有较低的能量,最高达400 keV。有几个其他产生的机制所造成的中微子能量则高达18 MeV。地球上的中微子通量约为7·1010 粒子数/厘米2/秒。

透过标准太阳模型可预测中微子的数量,而实际上测到的电子中微子数量仅为预测值的1/3,此即太阳中微子问题。随后的解决方案包括了中微子振荡的概念,指出中微子可以改变它的味。在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针对各种类型的太阳中微子进行总通量测量后,证实了此概念的正确性,并且确认了中微子具有质量。

太阳模型亦可预测太阳中微子的能谱。能谱是一项研究上的关键信息,原因是不同的中微子侦测实验有各自高侦测敏感度的能量范围。霍姆斯提克实验(英语:Homestake Experiment)使用氯,而对铍同位素7Be衰变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微子最为敏感;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设备则是对硼同位素8B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最为敏感;使用镓的侦测器则对质子﹣质子链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最为敏感。

于2012年,称作Borexino(英语:Borexino)的共同研究计划报导了侦测到低能量中微子的结果,这种中微子源于质子﹣电子﹣质子反应(英语:Proton-electron-proton, PEP;参见质子﹣质子链反应),太阳中每400颗氘核会产生1颗低能量中微子。此计划的侦测器使用了100公顿的液体,每日平均发生3次侦测事件(因为碳11生成),起源是相对罕见的热核反应。

中微子可引发核反应。不同年代的古老矿脉暴露在不同程度的中微子照射,时间尺度则长到以地质年代计;透过观察这些矿脉则可以研究太阳光度在时间上的变化。根据标准太阳模型,太阳光度是随着时间演变的。

相关

  • 电生理检查在神经科学,电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细胞或组织的电学特性的科学,主要研究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尤其是动作电位包括细胞膜电势变化与跨膜电流的调节。它涉及在多种尺度上从单个离子
  • 大蕉大蕉是香蕉(学名:Musa × paradisiaca,云南亦称粉芭蕉)的人工选育品系之一。由野蕉和小果野蕉杂交而成,原产于印度,公元六世纪时传至非洲。十八世纪始传入南美洲。现在热带地区多
  • 后王朝时期后期埃及是古埃及本土统治者在位的最后一个兴盛时期。在第三中间期,埃及陆续受努比亚第25王朝及崛起的新亚述帝国统治,地方总督普萨美提克一世与672年建立起第二十六王朝,定都
  • 气候突变气候突变指的是气候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的现象。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周期、哈因里奇事件等都是气候突变造成的。新仙女木事件时,地球气
  • 狄里布凡特里布万·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1906年6月30日-1955年3月13日),也译作特里布文,是尼泊尔沙阿王朝的第9任国王(在位期间:1911年–1950年与1951年1月7日-1955年3月13日),生于尼
  • 前273年
  • 宫下真洋宫下真洋(1975年10月10日-),前日本足球运动员。
  • 变结构系统变结构系统简称VSS,是一种不连续的非线性系统,形式如下:其中 x ≜ T
  • 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俄语:Совет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简称民族院(俄语:Совет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
  • 国际高能物理大会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是在高能物理学界最著名的国际大会之一,聚集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与实验物理学家。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