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40

✍ dations ◷ 2025-02-23 14:34:11 #SV40
SV40全名猿猴空泡病毒40(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或猿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是一种多瘤病毒,也是一种DNA病毒,有造成肿瘤发生的潜在能力,不过通常会维持于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这种病毒是在1960年,于用来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恒河猴肾脏细胞中发现。这种病毒在1960年在培养的用来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猕猴肾脏细胞中第一次被确认。它由于在受感染的青猴细胞所产生的异常数量的液泡而得名。完整的病毒基因组由Walter Fiers和他的团队1978年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测序。这种病毒在猕猴中是休眠而不引起症状的。在野外很多猕猴种群均有发现,它极少造成疾病。然而,在具有免疫缺陷—由于,比如说,受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中,SV40表现得非常像人的JC和BK多瘤病毒,造成肾脏疾病和有时是类似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脱髓鞘疾病。在其它物种,尤其是仓鼠,SV40引起多种肿瘤,通常是肉瘤。在大鼠,这种致瘤的SV40大T抗原被用来建立关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瘤和成神经管细胞瘤的脑肿瘤模型。这种病毒繁殖与改变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是早已知道的,而且对SV40的研究极大的增加了生物学家对基因表达和细胞生长规律的理解。SV40由一个裸露的二十面体的病毒外壳和基因组长5kb的闭合环状双链DNA组成。病毒通过病毒糖蛋白VP1依附于细胞表面MHC1类分子。通过小窝囊泡进入细胞。在细胞核内,由细胞的 RNA 聚合酶II的行为促进早期基因表达。其结果是一条拼接成两段的mRNA。大小T抗原就是它的结果。大T抗原有两种功能:5%将会去细胞膜,而95%将会返回细胞核。一旦在细胞核内,大T抗原就结合3个病毒DNA位点,I,II和III。对I和II位点的结合,自动调节早期的RNA合成。对位点II的结合发生在每一个细胞周期。对位点I的结合则开始在复制原点的DNA复制。早期的转录给了两个拼接在一起的均为 19s 的 RNA。

相关

  • 鼻炎鼻炎(rhinitis)是医学术语,用于描述鼻腔中的一些区域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炎症。鼻炎典型的病征通常表现为流鼻涕。鼻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的鼻粘膜如病毒、病菌感染,或刺激物作用下受
  • Cefixime头孢克肟(Cefixime)是一种口服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淋病、扁桃腺炎和咽炎。常用剂量为400毫克。头孢克肟在美国以“Suprax”的名称发售,直到2003年,当它的专利失
  • 人类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考古学应用人类学 民族志 参与观察 文化相对论文化 • 社会 史前史 • 人类演化 亲属 婚姻 • 家庭 物质文化 种
  •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英文:central nervous system,缩写:CNS)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和昆虫等,则主要包括腹神经索和一系列的
  • 弓形虫病弓虫症是一种由弓形虫造成的寄生虫病,成年感染一般无症状。弓虫症常会伴随持续几周或几月之久的类似于流感的症状(英语:flu-like illness),例如肌肉疼痛、淋巴结触痛。一小部分人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氨基酸氨基酸是生物学上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由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团,以及连到每一个氨基酸的侧链组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赋予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形态,使其分子具
  • 冠状动脉再成形术冠状动脉再成形术又名球囊动脉成形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简称PTCA),也称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 下肢水肿水肿(edema、/ɪˈdimə/、oedema、dropsy、hydropsy;希腊语 οἴδημα oídēma, "swelling"),又称浮肿,是指人体皮下空腔因体液异常堆积所产生的肿大症状。水肿是指血管外
  • GFAJ-1GFAJ-1是一种杆状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嗜极细菌。该细菌能在缺乏磷元素的环境中吸收通常被认为有剧毒的砷元素进入细胞内,并利该元素合成类似ATP、磷脂等有机化合物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