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1号潜艇

✍ dations ◷ 2025-09-09 15:08:52 #UC-1号潜艇

陛下之UC-1号艇(德语:SM UC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UC-I型(英语:German Type UC I submarine)近岸布雷潜艇或称U艇的首艇。它由汉堡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15年4月26日下水,至同年5月7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UC-1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Naval warfare of World War I)期间服役的329艘德国潜艇之一,曾参加过大西洋潜艇战(英语:Atlantic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在其八十次布雷巡逻中,共致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24艘商船(53249总吨)、5艘军舰(3067吨)和12艘辅助军舰(2620总吨)。1917年7月18日,UC-1号在尼乌波特附近失踪。据推测,它可能是撞上了英国人布设的水雷阵而沉没,艇内17名官兵全数阵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配合欧洲大陆的战事,德意志帝国海军鱼雷监察局()于1914年9月向潜艇监察局()提议,研制小型布雷潜艇用于在法国近岸水域实施水雷封锁。潜艇局随即完成了35A号工程的设计方案,即UC级潜艇(德语:U-Boot-Klasse UC)。有别于同时代的大多数潜艇类别,该艇级的潜艇基本上采用单壳体(德语:Einhüllenboot);这意味着艇体全由耐压壳体(英语:Pressure hull)构成,当中集成了用于下潜的潜水舱(德语:Tauchzelle)。这种结构类型是衍生自19世纪后期德国的第一艘实验性U艇,在当时实际上已显过时。

UC-1号是首批15艘亚型方案UC-I型(英语:German Type UC I submarine)的首艇。这个亚型是基于同时开发的近岸作业潜艇UB-I型(英语:German Type UB I submarine)发展而来,但体积略大,全长为33.99米,并有3.04米的吃水深度;舷宽(英语:Beam (nautical))则同样限定在3.15米,以满足铁路运输所要求的装载限界(英语:Loading gauge)。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168吨和183吨。艇只搭载有一台可在水上使用、功率为90匹公制马力(66千瓦特)的戴姆勒制六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以及一台在水下使用、功率为175匹公制马力(129千瓦特)的西门子-舒克特(英语:Siemens-Schuckert)电动发电机;它们用以驱动一根单轴直径为1.08米长的三叶螺旋桨。该艇的潜航深度为50米。

UC-1号在水上的最高速度为6.2节(11.5千米每小时),在水下的最高航速则为5.22节(9.67千米每小时)。它可以5节(9.3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上巡航780海里(1,44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下巡航50海里(93千米)。作为专用的布雷潜艇,该艇取消了鱼雷发射管,改为六具倾斜式水雷存储井,并可携带12枚UC12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便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此外,在甲板上还配备有一挺8毫米口径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其标准船员编制(英语:Ship's company)为14名官兵。

UC-1号是由国家海军办公室作为C项战时订单()的一部分,于1914年11月23日向汉堡的伏尔铿船厂订购,建造编号为45。艇只于1917年4月26日下水,至同年5月7日在首任艇长、海军中尉埃贡·冯·维尔纳的指挥下正式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在维尔纳之后,还有7人相继担任过UC-1号的指挥官,其中包括后来晋升至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的瓦尔特·瓦热哈(德语:Walter Warzecha)中尉(1917年1月8日-3月17日)。与同型的大多数姊妹艇一样,UC-1号在竣工后便通过铁路被运往泽布吕赫,于1917年6月下旬加入驻当地的佛兰德区舰队(德语:U-Flottille Flandern),成为海军佛兰德集团军(德语:Marinekorps Flandern)的一分子。

在为期两年多的服役生涯中,UC-1号于七位不同艇长的指挥下完成79次布雷巡逻,成为继UC-6号(英语:SM UC-6)(90次)和UC-10号(英语:SM UC-10)(83次)之后,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德国U艇之一。在此期间,共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24艘商船(53249总吨)和12艘辅助军舰(2620总吨)因撞上UC-1号布设的水雷而沉没。仅在1916年,就有40339总吨的25艘船舶被击沉,使UC-1号成为当年取得战功第三多的布雷潜艇。此外,该艇还致沉了总排水量为3067吨的5艘军舰,分别为英国驱逐舰闪电号(英语:HMS Lightning (1895))(320吨,1915年6月30日沉没)和祖鲁号(英语:HMS Zulu (1909))(1027吨,1916年11月8日沉没)、法国鱼雷艇317号(100吨,1916年12月28日沉没),以及双双于1917年6月24日沉没的英国扫雷舰肯普顿号和雷德卡号(均为810吨)。

1917年7月18日,UC-1号从泽布吕赫启航,前往加来附近布设水雷。自这天起,该艇连同艇内的17名官兵便告失踪。据推测,它可能是在尼乌波特对开海面撞上了一个由150枚水雷组成的水雷阵(德语:Nordsee-Minensperre)中,该水雷阵是英国人于7月14日布设的。

相关

  • 硬膜外脓肿脓疡(拉丁语:abscessus; 德语:Abszess; 法语:Abcès; 英语:Abscess)又称作脓疮、脓肿。指的是在身体组织中蓄积的脓。接近体表的脓疡会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触诊病灶时感觉其内
  • 860110 数学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 力学 140 物理学 150 化学 160 天文学 170 地球科学 180 生物学210 农学 220 林学 230 畜牧、兽医科学 240 水产学310 
  • 葫芦葫芦(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别称蒲瓜、扁蒲、瓠瓜、瓠子、蒲仔、匏仔等,是属于葫芦科葫芦属的一种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实也被称为葫芦。葫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用作
  • 以马忤斯修道院以马忤斯修道院(捷克语:Emauzy)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修道院,成立于1347年。以马忤斯修道院是斯拉夫世界唯一一座本笃会修道院。二战期间修道院曾遭到轰炸。1990年捷克民主
  • 蒂豪尼修道院蒂豪尼修道院(Tihany Abbey)是位于匈牙利城市蒂豪尼的一座修道院。蒂豪尼修道院始建于1055年。坐标:46°54′50″N 17°53′22″E / 46.91389°N 17.88944°E / 46.91389; 17.8
  • 奇卡尔达拉奇卡尔达拉(Chikhaldara),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Amravati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4718(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4718人,其中男性2717人,女性2001人;0—6岁人口588人,其中男292人,女296人
  • 琉球兔琉球兔(学名),又名奄美短耳兔,是一种只分布奄美大岛及德之岛的原始兔。它们是亚洲大陆古代兔的遗族,故被称为活化石。琉球兔的脚很短,身体粗壮,爪大及弯曲,是夜间活动的。它们的耳朵
  • 钱象祖钱象祖(1145年-1211年),字同伯,台州人,南宋官员。钱惟演六世孙。以祖钱端礼恩泽补官,历官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开禧元年(1205年),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罢参知
  • 金焰旗圣但尼修院金焰旗(法语:l'oriflamme de l'abbaye de Saint-Denis),一般简称为金焰旗(法语:Oriflamme),中文又习惯称为圣但尼军旗。是中世纪法兰西王国的神圣战旗。最早是源自巴黎附
  • 达尔文日达尔文日(英语:Darwin Day)是为了纪念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而设立的节日,设立在每年的2月12日。在这一天,世界范围内都会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