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魔蜥

✍ dations ◷ 2025-10-21 14:33:58 #澳洲魔蜥

澳洲魔蜥(学名:),又名澳洲刺角蜥、澳洲棘蜥、多刺魔蜥、魔蜥或棘蜥,是飞蜥科髭蜥亚科魔蜥属的唯一物种,也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物种,全身鳞片具有棘状突起,因而得名。全长可达21厘米,雌性一般比雄性大。

澳洲魔蜥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在1841年首次描述。虽然它是魔蜥属中的唯一物种,但许多分类学家怀疑在野外可能还能找到该属的其他物种。 澳洲魔蜥与角蜥属形态相似,但并无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相似性通常被认为是生物趋同进化的一个例子。

给这种蜥蜴命名为澳洲魔蜥主要反映了它的外观:它头上的两个大角状鳞片形成了一个龙或魔鬼的幻觉,“Moloch”一名源于古代近东传说的摩洛克,通常被描绘成一个狰狞的野兽。 在澳大利亚内陆拍摄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魔蜥的特写画面,因此大多数人对这些蜥蜴的心理印象是巨大的可怕的怪物,然而事实上刺魔只是中等大小的蜥蜴。

澳洲魔蜥总长包括尾巴可达21厘米,可以活到15至20年,雌性比雄性大。大多数采集到的标本颜色是沙漠中的棕色和褐色的伪装色调。体色在温暖的天气呈现苍白的颜色,然而在寒冷的天气中则会转换为深色。在头部、身体、腿部和尾巴上有许多尖锐的刺棘鳞片。

澳洲魔蜥能够仰赖它布满细微纹路的鳞片在干燥的沙漠中通过露水的凝结来收集水分,露水在清晨室外开始变暖时在其皮肤上形成,然后通过它刺棘鳞片之间的吸湿性凹槽被输送到它的嘴里。而毛细现象也使澳洲魔蜥能从它身体各处(主要是四肢)吸收水分,潮湿沙土所含的水分是澳洲魔蜥最主要的水分来源。

澳洲魔蜥在寻找食物、水和配偶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寻常的步态,包括静止冻结和摇晃缓慢前行。

澳洲魔蜥有非常典型的移动动作,以短小、缓慢、生硬的步伐行走。当人类接近时,通常会僵住,走到一半时停顿下来并高高举起它的尾巴。

澳洲魔蜥主要出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栖息地:内陆地区的鬣刺沙地和沙脊沙漠以及南澳大利亚州南部和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的桉树林。因此可以判断澳洲魔蜥选择栖息地主要是以沙质壤土地相吻合为主,而不是与某一特定气候相吻合。 澳洲魔蜥特别喜欢沙质土壤,相反的它们很少出现在石质土壤上。

澳洲魔蜥是日光性动物,主要依靠太阳能使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体温会随空气温度变化,平均体温为33.3℃(标准差=2.9),观察表明,荆棘魔鬼会利用姿势变化来调节体温,当天气寒冷时会最大限度地接触温暖的表面(地面),天气炎热时则会通过两脚靠在灌木上站立来减少接触。

澳洲魔蜥的捕食者以鸸鹋、褐隼(英语:Brown falcon)和巨蜥类为主,而后来引进的赤狐也是魔蜥的掠食者,而澳洲魔蜥主要透过其鳞片以及假头构造来欺敌以及吓阻敌人。

澳洲魔蜥全身布满圆锥形的带刺鳞片,但大部分的刺棘都没有钙化,这些带刺的鳞片能够保护它免受捕食者的攻击,或者能够伪装和欺骗捕食者来避免被捕食。

澳洲魔蜥的脖子后面还有一个带刺球状的“假头”,这个假头是由软组织制成的,当它感到受到其他动物的威胁时,它会把真头低在前腿之间,然后露出假头以吓阻掠食者。

澳洲魔蜥受到惊扰时,也会用空气给自己充气,像河豚一样鼓起来,这也是另一种反捕食者的防御机制。

澳洲魔蜥主要以蚂蚁为食,特别是管琉璃蚁属的物种 ,由于蚂蚁含有甲壳素和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甲酸,且没有过多的营养,因此必须大量地食用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这也使得它需要一个大胃,澳洲魔蜥会沿着蚂蚁的足迹在一旁等待,并用它们的舌头捡拾蚂蚁,摄食率估计为每分钟24到45只蚂蚁,经常在一天内就吃掉成千上万只蚂蚁。

澳洲魔蜥的粪便颗粒非常独特,是黑色、有光泽、完美的球状物,这些粪便会在露天或稀疏的植被中被整齐地堆积起来。野外个体有特定的排泄场所,它们会将晒太阳和进食场所分开,透过分析粪便的痕迹和堆积物,澳洲魔蜥经常会连续几天回到这些地方。

在南半球最高温的1.2月以及最低温的6.7月期间,澳洲魔蜥会变得较没有活力,然而在早春时节(约9月-10月初)则会减少在洞穴中的时间,增加移动的频率以增加与未来配偶之间相遇且交配的机会。

雌性澳洲魔蜥在9月至12月间产卵,一窝约3至10枚卵,这些卵会放在地下约30厘米的巢穴中,卵巢穴的终端是一个充满空气的腔室,高约8-9厘米,宽约10-12厘米,长约12-15厘米,这样的空间足以容纳几个成年澳洲魔蜥,蜥蜴卵在大约三到四个月后孵化,雌蜥蜴在为幼蜥蜴挖通道至地面之前会先将蛋壳吃掉。

澳洲魔蜥是能够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繁殖,在澳洲的爱丽丝泉沙漠公园中有过孵化的纪录,共孵化14只,每只重量仅有2克,并且这些小蜥蜴出生后即完全独立成长。

澳洲魔蜥的饲养纪录可以回溯至19世纪末,最初是出于研究目的,后来则因外型奇特与温驯性格而渐受青睐,惟价格不斐,且饲料不易取得。然而,虽然澳洲魔蜥并非IUCN红皮书中的濒危物种,但澳洲《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禁止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将澳洲境内的野生动植物携出国境的行为,因此擅自将野生澳洲魔蜥自其原生地出口是违法的。

相关

  • 青光眼青光眼(拉丁语:Glaucoma)是一系列会导致视神经受损,进而造成视力丧失的眼疾。其中最常见的是隅角开放性青光眼,隅角闭锁性青光眼次之,但亚裔族群有罹患此型的机会较欧裔高。也有部
  • 质数N ⊆ Z ⊆ Q ⊆ R ⊆
  • 亚特兰蒂斯 (佛罗里达州)亚特兰蒂斯(英语:Atlantis),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下属的一座城市。建立于1959年。面积约 为3.7平方公里(约合1.4平方英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2,005人。论人口在本州排
  • 元和偃武元和偃武,是指日本庆长20年(元和元年,1615年)5月大坂夏之阵中,江户幕府将大坂城城主羽柴氏(丰臣宗家)攻灭,结束了日本自应仁之乱以来(东国地区实际自享德之乱以来)近150年断断续续的大
  • 后藤田正纯后藤田正纯(1969年8月5日-)是一名日本政治人物,目前是自由民主党所属众议院议员、自由民主党国家战略本部事务局长,历任内阁府副大臣、自民党徳岛县连会长。妻子是女演员水野真纪
  • 雨果·施泰纳雨果·施泰纳(Hugo Steiner)为瑞士人,毕业于苏黎世大学,为内分泌科医生。曾于瑞士巴塞尔的罗氏公司担任实验内分泌学的研究组组长。1965年,施泰纳博士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北也门活动
  • 孙世铮孙世铮(1919年2月-2013年2月7日),安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49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 安焕晓安焕晓(1952年4月-),河北定州人,女,汉族,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教育硕士学位,副研究员。历任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晋中地区行署副专员;山
  • 埃瑞克·阿贝茨埃瑞克·阿贝茨(Eric Abetz,1958年1月25日-)是一位澳洲政治人物,他的党籍是澳洲自由党。自1994年开始,他是代表塔斯马尼亚州的澳大利亚参议院议员之一。他出生在德国。
  • 日本三大夜景日本三大夜景(日语:日本三大夜景/にほんさんだいやけい  ?)为北海道函馆市函馆山、兵库县神户市摩耶山和长崎县长崎市稻佐山所看到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