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征
✍ dations ◷ 2025-02-23 20:50:06 #衍征
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是一种生物分类的哲学,其指只依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而不参考形态上的相似性来排列物种。此一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认为是德国昆虫学家威利·汉宁根,他称此为种系发生系统学。分支研究的最终结果是由被称之为“分支图”的树状关系图来描绘出其假定的关系。
现代的系统学研究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包括DNA序列、生化数据和形态学上的数据等。在一个分支图(Cladogram)中,所有的生物体都如同一片树叶,且每个内节点理想上都是二元(有两条分歧)的,在此一分歧点两端的分类群即称为“旁系分类群”或“旁系群”。每一枝干,不论其包含了上万种类别或只有一种类别,都被称做是一个分支。一个自然的类群应该会有包含在任一分支里的所有生物体,这个分支会有着属于此一分支的唯一祖先(一个不会是此一分支外的其他生命体的祖先)。每一分支都会有一些只共同出现在分支内每一个成员上,而不会出现在其他生命体上的特征。这些特征称之为衍征。例如,坚硬的前翅(鞘翅)是鞘翅目的衍征,而幼叶卷叠式-由卷曲的幼芽舒展成叶子则是蕨类植物的衍征。一个特症状态若是同时表现在外类群和其祖先身上时,称之为“祖征”;而若只出现在之后的后代时,则称之为“衍征”。用祖征和衍征来代替原始和先进这些词是因为,若是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每种特征都有可能是先进的。用祖征来指分支的“分类基础”在非正式的情况下并不会不普遍。一些种类如果比其他种类具有更多的祖征,称为基本分支,一般来说基本分支比其他衍生分支的种类要少得多,基本分支也可能现在已经不存在,例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就已经不存在,虽然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祖征存在。分支分类分析必须收集信息,并区分什么是“一般特征”什么是“特殊性状”。在以前,研究者必须区分哪些特殊性状是共同祖先以前具有的(祖征),哪些是共同祖先单独具有的特征(共源性状),要和分支以外的种群比较,只有共源性状才能用来确定一个分支。要确定一个分支,必须有足够大量的共源性状,才能说明这种特征不是由于共同的祖征,不是由于趋同进化造成的同形相似(因为生活在同一环境,而不是因为有同一祖先造成的相似特征)。例如鸟类和昆虫有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都具有的翅膀(共同的特征),但却是沿着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的,如果将它们放到一个分支内就是错误的。共源特征确定后,要依照简约化的原理确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奥卡姆剃刀原理),另外也主要也依照分子进化理论,选取最接近的分支。现代不太容易出现由于研究者自身造成的偏差,因为一般分析都使用计算机软件,现在有各种复杂的软件可以用来分析和计算分支。但有时也会出现许多冲突,例如外形特征和基因分析完全不同等,造成分到不同的分支内,现在种系发生学提供了得到大部分人赞同的结论。现代DNA系列的测定已经比较容易,种系发生学得到分子数据的支持,计算机系统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能精确筛选出真正的共源特征数据。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染色体中的反转座子记号。最理想的是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行为生态等种系发生学的信息结合起来,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完美的。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误差,在形态学中经常发生趋同进化的错误,但在分子生物学中却经常有和外在特征冲突的现象,分子数据虽然比利用化石数据更精确,但也充满误差。各种方法的比较和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亲缘分支理论并不能取代现在所有的进化理论,只是对现有的知识进行一些修正。这种理论也可以使用到生物学以外的领域,目前已经应用到历史语言学中确定语言的族属分类,和古代文献考订中确定文献派生情况等。自从1960年代以来,生物界出现倾向用亲缘分支分类法的“分支主义”,他们主张取消所有非分支的分类系统。但其他分类学家认为虽然种系发生学要应用亲缘分支的技术,但分类仍然有使用传统的门类的必要,两种分类法都应该存在,因为不仅存在单源种系,也有同源种系。单源种系可以应用分支,全体种系都是从一个祖先派生出来的。同源种系虽然意义相同,但其中一部分种群有独立的进化道路,产生很大的区别。例如鸟类和爬行类具有同一祖先,但进化道路相当不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也是从共同祖先演化来的,但不能分到同一类中。此外还有多源种系,例如以前分到一类“厚皮类”中的动物象和犀牛并不是来源于同一祖先,而是各自由不同的薄皮祖先进化来的。演化分类学者认为多源在分类学中是错误的,如同将趋同演化的动物或同形的动物分到一类中一样。分支学者认为同源种系和多源种系是一样错误的,单系群是依据共源性状,可以将各种群进行客观地分类。而同源和多源是依据外观特征,容易造成主观的错误。但其他学者认为分支法将种群分类从“低级”向“高级”分类,容易导致目的论,目的论是在演化研究中应该避免的。分支学者认为传统的分类方法人为地将物种分成不同的层次,不能真正代表物种演化的实际情况,因此应该放弃林奈的分类法,全部使用简单的亲缘分支层次。而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学者认为所有的分类方法都是人为的,都有主观因素在内,所有物种都是在持续不断地演化,任何分类划分都是人为制造前半部单一起源,后半部同源发展,在树形结构的早期就应用同源分类是必要的。例如发展成为灵长类的早期脊椎动物不能放到任何单源分支中。他们还认为同源分类提供了生物形态、生态即生命演化历史中重要变化的信息。也就是说传统分类和分支分类都很有价值,但在不同方面是为不同目的而起作用。
相关
- Appel, Jacob M.雅各布·阿佩尔(英语:Jacob M. Appel,1973年2月21日-)是一位美国作家、生物伦理学家、医生、律师和社会评论家。 生于布朗克斯,并且在斯卡斯代尔成长。阿佩尔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短
-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原子轨域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或者简写为LCAO),是量子化学中用于求解分子轨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原子轨域进行线性叠加来构造分子轨域。因
- 卢 强卢强(1936年5月19日-),安徽无为人,中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2010年再次发生革命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斯坦革命,或称第二次吉尔吉斯斯坦革命(相较于2005年之“郁金香革命”),是2010年4月6日至7日吉尔吉斯斯坦斯坦反对派推翻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的革命。源于该
- 波罗的人波罗的人(拉脱维亚语:balti;立陶宛语:baltai),传说又称黑罗斯人,指的是居住在北欧 波罗的海东南海岸,以波罗的语族语言作为母语的民族,属于 北欧人种。由于湖沼较多,因此波罗的海沿岸
- 绝热过程绝热过程(英语:adiabatic process)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绝热体系为和外界没有热量和粒子交换,但有其他形式的能量交换的体系,属于封闭体系的一种。绝热过程有绝热压缩和绝热
- Q77–Q78ICD-10 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为ICD规定的各类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07 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Q10-Q18 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Q20-Q28 循环系统
- 塔夫斯大学塔夫茨大学(英语:Tufts University)是一所美国著名大学,也是25所新常春藤成员之一。塔夫茨大学拥有美国最古老和最富盛名的国际关系研究生院之一: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其著名的
- 桔梗汤桔梗汤,是中国古代中药验方之一,以桔梗、甘草二味为主,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亦有著述。后世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加入半夏或大黄等味增强疗效。
- 1490年庆阳事件1490年庆阳事件( Ch'ing-yang event of 1490)或庆阳流星雨(Chíing-yang meteor shower)推测是发生在1490年3月或4月的流星雨或流星空中爆炸。这个地区是现在的陕西和甘肃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