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号交响曲 (马勒)

✍ dations ◷ 2025-11-26 04:06:44 #马勒交响曲,1906年乐曲

e小调第7号交响曲由古斯塔夫·马勒所创作,于1904年至1906年完成。本首有时又冠以“夜之歌”(德语:Nachtmusik)的标题,然而马勒却不甚同意此译名,亦从曾在他的文件中表示接受这个名称。

《第7号交响曲》可以算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演奏次数最少的一首。事实上,在1908年的首演时,不论是观众或演奏者,都对这首曲的反应并不理想,原因是全曲中的各乐章未能达到互相连贯的效果。近年随者学者和指挥家对乐曲有较多的认识后,本曲的演奏次数才稍为有所增加。

1904年,马勒不但指挥事业如日中天,名震欧美,其作品更终于开始为人赏识;同年六月,已有一女的他更再添千金。一如以往,到了夏天马勒就离开维也纳,跑到麦尔尼格渡假。麦尔尼格位处风景优美的卡林西亚山区,马勒在那儿有一幢建于湖边的别墅。完成第六交响曲前,第七交响曲之第二、四乐章(该两乐章涉及“夜之歌”)就在此时写成,而乐曲其他部分也大致构思好。翌年夏季,马勒继续埋首写作,声称只花四星期就要完成第一、三、五乐章。

全曲在1905年8月15日脱稿,而配器法亦于1906年完成;然而当时的马勒尚未完成第六交响曲,遂将第七交响曲搁在一旁,在排练期间偶然略作修改,直至1908年9月19日,当布拉格正在进行一个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金禧纪念志庆而设之庆典场合,此首交响曲方才首演。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由脱稿到首演这三年间,马勒无论生活,事业皆急转直下。1907年3月他被迫辞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指挥职位、遭维也纳乐迷唾弃(所以马勒选择在布拉格市首演第七交响曲)、7月5日长女更死于猩红热。祸不单行,就在女儿弥留之际,马勒也发现自己患上晚期心脏病。无怪乎马勒所作的修订细微,但却举足轻重,淡化了乐曲原本乐观、开朗的情调。

马勒在本曲中选用了几种非乐队常规乐器,包括了曼陀铃、吉他和次中音号,而在第六交响曲中的牛铃亦再一次在此使用。至于乐谱中所指的次中音号(Tenorhorn),近年的研究指马勒所要的,应该是B♭上中音萨克号(Saxhorn)。但现多较常以中音大号(Tenor Tuba)或上低音号(Euphonium)所替代。

此曲共包含五个乐章:

该交响曲历时80分钟。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因奥图·克伦培勒亦曾作过100分钟长之演奏。

第一乐章规模庞大,次中音号忧郁音色奏出第一主旋律,并唱出哀伤的咏叹调;至于伴奏音型,有说灵感来自麦尔尼格湖上船夫的桨声。多种木管、铜管乐器发出悲苦、沉痛的哀号(首演后有人形容此曲“很美妙”。据说首席小号手回应道:“小号要用闭奏音吹到高音升C。我倒想请教一下何‘美妙’之有。”)。激情的高潮过后,音乐的步伐愈趋紧凑,展开一段不伦不类的奇特舞曲—说是维也纳华尔滋又不像,说是顿足爵士舞又怪模怪样,说是军队进行曲又有几分相似。然后气氛一转,两支法国号奏出精彩绝伦的抒情旋律,而跌宕抑扬的小提琴充满维也纳风格。不久,一个彷如天籁的乐段出现,灵感明显来自卡林西亚山区夏季的风光景致、草木鸟兽;但凄怆的第一主题倏然在低音大提琴重现,之后情感渐趋激越奔放,势如破竹,直至昂扬的进行曲出现才得到解脱;说来奇怪,这段进行曲一方面活泼喧闹,一方面却又甜中带苦;随着进行曲结束,这个乐章也告一段落。

第二至第四乐章被统称为“交响曲中的交响曲”,三个乐章均刻划“黑”与“夜”。第二乐章是本交响曲两首“夜之乐”之一,先由法国号互相答和,仿佛暮色渐沉之际声音在山谷中回响。有说此乐章描绘“在夜间散步”,但马勒则把这乐章与伦勃朗的名画《夜巡》相提并论。木管乐连蹦带跳地渐渐远去,最后消声匿迹;这时法国号在舞动的弦乐簇拥下,奏出别具田园风味之主题。接着响起的农村舞曲柔和温婉,是马勒最轻松愉快、最童心未泯的乐段之一。木管在高音的颤动仿佛嘤嘤鸟语,加上远处牛铃柔和的当啷声和农村舞曲,使乡郊风情更鲜明。音乐渐渐沉寂;夜幕低垂。

以“幽暗地”作为指示之第三乐章,仿佛黑夜里的暗涌,气氛阴森可怖。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定音鼓和低沉的管乐器,然后木管乐的尖叫令人不寒而栗,若隐若现的低音大提琴又仿佛幽灵闪现,活脱脱是首令人惊心动魄的圆舞曲,配器稀奇古怪,营造出强烈的恐怖效果。

以“温柔地”作为指示之第四乐章,是第二首“夜之乐”,但演出乐器较少—不但没有伸缩号、低音号和小号的份儿,木管乐器数量亦减半,因而有人形容此乐章是“把长篇室乐乐段放在大型管弦乐作品里”。先由独奏小提琴开始,在吉他与曼陀铃轻声伴奏下,独奏法国号营造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小夜曲风格。

竞相争呜的灿烂铜管加上辉煌的定音鼓,为奔放的第五乐章定下基调。正如美国一论者所言,这个乐章像极了电影音乐,把华丽、壮观、戏剧效果共冶一炉,汇聚成一首“杂乱无章但令人愉快”的管弦乐曲,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里袭用过不少乐曲之片段(如华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弗朗兹·雷哈尔《风流寡妇》、马勒第五交响曲、路德教派圣诗《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其他讽喻性、嘲弄性的引用。这个乐章气氛乐观、热烈,态度坚决,似乎跟前几段乐章的阴沉气氛格格不入,难怪成为全曲最令人费解、最饱受批评的乐章—迈克尔·肯尼迪就说这是“活力充沛、态度乐观的马勒式吵闹大制作”。马勒本人则直言要捕捉“阳光普照”之效果。结尾尽情运用嘹嘹丰富的声音,全曲首个主题至此由昙花一现般闪过,像要刻划烈日当空的炫目光芒。

D大调第1号“巨人” · c小调第2号“复活” · d小调第3号 · G大调第4号 · 第5号 · a小调第6号 · 第7号 · 降E大调第8号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第9号

未完成:第10号

相关

  • 桑葚胚桑葚胚(拉丁文中的morus指的是桑葚的意思)是属于胚胎的早期发育,包含囊胚腔外围的细胞,包覆细胞外层的环带称为透明带。桑葚胚是合子胚胎分裂一直到32细胞时期,整个形状像一颗桑
  • 拉尔莫尼哈德县拉尔莫尼哈德(Lalmonirhat District)为孟加拉国朗布尔专区辖县,为孟加拉国北部边境县份。县境西北部与印度西孟加拉科奇比哈尔县(科奇比哈尔县)接壤,东北部与西孟加拉杰尔拜古里县
  • 拉尔斯·霍尔曼德尔拉尔斯·霍尔曼德尔(Lars Valter Hörmander,1931年1月24日-2012年11月25日),瑞典数学家,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尤其在现代线性偏微分方程现代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62年荣获菲
  • ICE-4列车ICE-4列车(德语:ICE 4)是德铁长途运输营运中的最新一代时速250公里ICE高速列车。德国铁路计划将购入300列这款定名为“ICE4”的动车组的动车组,以供“交通运输”部门作轨道长途
  • 杰奎琳·考克伦杰奎琳·“贾姬”·考克伦(Jacqueline "Jackie" Cochran,1906年5月11日-1980年8月9日),原名贝西·李·彼得曼(Bessie Lee Pittman),美国女飞行员,美国空军退役上校。1953年5月18日,杰
  • 理查德·安东尼·索尔兹伯里理查德·安东尼·索尔兹伯里(英语:Richard Anthony Salisbury)(1761年5月2日-1829年)是英国植物学家。索尔兹伯里出生于利兹,原名马克汉姆(Markham),由于是安妮·索尔兹伯里夫人资助他
  • 刘义遵刘义遵(1755年-?年),字宜之,四川顺庆府邻水县高滩人,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拔贡(1777年),原任芦山县教谕,嘉庆十年籖掣广东嘉应州镇平县知县,十一月初二日辛亥引见调补云南,嘉庆十一年任云南
  • 苏菲·珊曼妮苏菲·珊曼妮(Sophie Zelmani,1972年02月12日-),瑞典的歌手和词曲作家,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郊区。本名为Sophie Edkvist(苏菲·埃德奎斯特),1995年推出第一首单曲〈Always You
  • 藤冈贵裕藤冈贵裕(日语:藤岡 貴裕/ふじおか たかひろ ,1989年7月17日-)是日本群马县北群马郡出身的职业棒球选手,司职投手,曾效力于日本职棒千叶罗德海洋、北海道日本火腿斗士和读卖巨人。
  • 格拉布科格尔山坐标:46°55′44″N 10°53′22″E / 46.92889°N 10.88944°E / 46.92889; 10.88944格拉布科格尔山(德语:Grabkogel),是奥地利的山峰,位于该国西部,由蒂罗尔州负责管辖,属于奥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