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号交响曲 (马勒)

✍ dations ◷ 2025-05-20 05:36:43 #马勒交响曲,1906年乐曲

e小调第7号交响曲由古斯塔夫·马勒所创作,于1904年至1906年完成。本首有时又冠以“夜之歌”(德语:Nachtmusik)的标题,然而马勒却不甚同意此译名,亦从曾在他的文件中表示接受这个名称。

《第7号交响曲》可以算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演奏次数最少的一首。事实上,在1908年的首演时,不论是观众或演奏者,都对这首曲的反应并不理想,原因是全曲中的各乐章未能达到互相连贯的效果。近年随者学者和指挥家对乐曲有较多的认识后,本曲的演奏次数才稍为有所增加。

1904年,马勒不但指挥事业如日中天,名震欧美,其作品更终于开始为人赏识;同年六月,已有一女的他更再添千金。一如以往,到了夏天马勒就离开维也纳,跑到麦尔尼格渡假。麦尔尼格位处风景优美的卡林西亚山区,马勒在那儿有一幢建于湖边的别墅。完成第六交响曲前,第七交响曲之第二、四乐章(该两乐章涉及“夜之歌”)就在此时写成,而乐曲其他部分也大致构思好。翌年夏季,马勒继续埋首写作,声称只花四星期就要完成第一、三、五乐章。

全曲在1905年8月15日脱稿,而配器法亦于1906年完成;然而当时的马勒尚未完成第六交响曲,遂将第七交响曲搁在一旁,在排练期间偶然略作修改,直至1908年9月19日,当布拉格正在进行一个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金禧纪念志庆而设之庆典场合,此首交响曲方才首演。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由脱稿到首演这三年间,马勒无论生活,事业皆急转直下。1907年3月他被迫辞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指挥职位、遭维也纳乐迷唾弃(所以马勒选择在布拉格市首演第七交响曲)、7月5日长女更死于猩红热。祸不单行,就在女儿弥留之际,马勒也发现自己患上晚期心脏病。无怪乎马勒所作的修订细微,但却举足轻重,淡化了乐曲原本乐观、开朗的情调。

马勒在本曲中选用了几种非乐队常规乐器,包括了曼陀铃、吉他和次中音号,而在第六交响曲中的牛铃亦再一次在此使用。至于乐谱中所指的次中音号(Tenorhorn),近年的研究指马勒所要的,应该是B♭上中音萨克号(Saxhorn)。但现多较常以中音大号(Tenor Tuba)或上低音号(Euphonium)所替代。

此曲共包含五个乐章:

该交响曲历时80分钟。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因奥图·克伦培勒亦曾作过100分钟长之演奏。

第一乐章规模庞大,次中音号忧郁音色奏出第一主旋律,并唱出哀伤的咏叹调;至于伴奏音型,有说灵感来自麦尔尼格湖上船夫的桨声。多种木管、铜管乐器发出悲苦、沉痛的哀号(首演后有人形容此曲“很美妙”。据说首席小号手回应道:“小号要用闭奏音吹到高音升C。我倒想请教一下何‘美妙’之有。”)。激情的高潮过后,音乐的步伐愈趋紧凑,展开一段不伦不类的奇特舞曲—说是维也纳华尔滋又不像,说是顿足爵士舞又怪模怪样,说是军队进行曲又有几分相似。然后气氛一转,两支法国号奏出精彩绝伦的抒情旋律,而跌宕抑扬的小提琴充满维也纳风格。不久,一个彷如天籁的乐段出现,灵感明显来自卡林西亚山区夏季的风光景致、草木鸟兽;但凄怆的第一主题倏然在低音大提琴重现,之后情感渐趋激越奔放,势如破竹,直至昂扬的进行曲出现才得到解脱;说来奇怪,这段进行曲一方面活泼喧闹,一方面却又甜中带苦;随着进行曲结束,这个乐章也告一段落。

第二至第四乐章被统称为“交响曲中的交响曲”,三个乐章均刻划“黑”与“夜”。第二乐章是本交响曲两首“夜之乐”之一,先由法国号互相答和,仿佛暮色渐沉之际声音在山谷中回响。有说此乐章描绘“在夜间散步”,但马勒则把这乐章与伦勃朗的名画《夜巡》相提并论。木管乐连蹦带跳地渐渐远去,最后消声匿迹;这时法国号在舞动的弦乐簇拥下,奏出别具田园风味之主题。接着响起的农村舞曲柔和温婉,是马勒最轻松愉快、最童心未泯的乐段之一。木管在高音的颤动仿佛嘤嘤鸟语,加上远处牛铃柔和的当啷声和农村舞曲,使乡郊风情更鲜明。音乐渐渐沉寂;夜幕低垂。

以“幽暗地”作为指示之第三乐章,仿佛黑夜里的暗涌,气氛阴森可怖。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定音鼓和低沉的管乐器,然后木管乐的尖叫令人不寒而栗,若隐若现的低音大提琴又仿佛幽灵闪现,活脱脱是首令人惊心动魄的圆舞曲,配器稀奇古怪,营造出强烈的恐怖效果。

以“温柔地”作为指示之第四乐章,是第二首“夜之乐”,但演出乐器较少—不但没有伸缩号、低音号和小号的份儿,木管乐器数量亦减半,因而有人形容此乐章是“把长篇室乐乐段放在大型管弦乐作品里”。先由独奏小提琴开始,在吉他与曼陀铃轻声伴奏下,独奏法国号营造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小夜曲风格。

竞相争呜的灿烂铜管加上辉煌的定音鼓,为奔放的第五乐章定下基调。正如美国一论者所言,这个乐章像极了电影音乐,把华丽、壮观、戏剧效果共冶一炉,汇聚成一首“杂乱无章但令人愉快”的管弦乐曲,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里袭用过不少乐曲之片段(如华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弗朗兹·雷哈尔《风流寡妇》、马勒第五交响曲、路德教派圣诗《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其他讽喻性、嘲弄性的引用。这个乐章气氛乐观、热烈,态度坚决,似乎跟前几段乐章的阴沉气氛格格不入,难怪成为全曲最令人费解、最饱受批评的乐章—迈克尔·肯尼迪就说这是“活力充沛、态度乐观的马勒式吵闹大制作”。马勒本人则直言要捕捉“阳光普照”之效果。结尾尽情运用嘹嘹丰富的声音,全曲首个主题至此由昙花一现般闪过,像要刻划烈日当空的炫目光芒。

D大调第1号“巨人” · c小调第2号“复活” · d小调第3号 · G大调第4号 · 第5号 · a小调第6号 · 第7号 · 降E大调第8号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第9号

未完成:第10号

相关

  • 水肿水肿(edema、/ɪˈdimə/、oedema、dropsy、hydropsy;希腊语οἴδημα, "swelling"),又称浮肿,是指人体皮下空腔因体液异常堆积所产生的肿大症状。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
  • 马哈瓜马哈瓜是古巴的城市,属谢戈德阿维拉省,面积54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0米,2004年人口26,6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9人。
  • 十六酰胺十六酰胺(Hexadecanamide),又名棕榈酰胺(Palmitamide),是一种脂肪酸酰胺,一种医药中间体和材料中间体。
  • 劳恩哈根湖坐标:53°31′44″N 13°40′57″E / 53.52889°N 13.68250°E / 53.52889; 13.68250劳恩哈根湖(德语:Lauenhagener See),是德国的湖泊,位于该国东北部,由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
  • 多迪·史密斯桃乐丝·葛雷黛丝·“多迪”·史密斯(Dorothy Gladys "Dodie" Smith ,1896年5月3日-1990年11月24日),英国女性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代表作包括《第101只斑点狗》、《我的秘密城堡
  • 董羽宸董羽宸(16世纪-17世纪),字邃初,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董羽宸是嘉靖二十九年进士董传策的堂弟,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到四十一年(1613年)成进士,获授浙江余姚知
  • 蔡承允蔡承允(?年-?年),曾任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主簿。是一位政治人物,明朝时曾在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位于今四川东北部,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县置,是一个千年古县)担任官吏。
  • 世界魔王《世界魔王》第1本漫画封面《世界魔王》(セカイ魔王)是双见醉创作的日本四格漫画。连载于芳文社杂志《Manga Time Kirara Carat》2010年10月号至2014年11月号。单行本全4册。
  • 新宿D×D《新宿D×D》(日语:新宿D×D),原作为日本漫画家安童夕马,台湾漫画家彭杰作画,友善文创(Friendly Land)协力制作。2014年于手机漫画app“漫画王”上每周连载,由《讲谈社》发行单行本。20
  • 萧靖萧靖(?-1964年7月),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吉林省总工会主席,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