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帝国

✍ dations ◷ 2025-11-11 15:38:55 #孔雀帝国
孔雀王朝(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扩张所形成的帝国,阿育王为当时主要推广佛教的领导者,在历史上具有一席之地。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月护王(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由于他出生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月护王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说孔雀一词来源于其梵语发音(mayūra)与月护王的母亲的名字发音相近。前317年,孔雀王朝统治了整个印度西北部。月护王统治末年(前298年),人口达到1,870万人,到了月护王儿子宾头娑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逹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形成了史学界传统意义上的大帝国。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四处攻伐,统一了除了现卡纳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个印度次大陆,估计人口在前250年达2,650万人。由于孔雀王朝在可靠史料极度匮乏,主要孔雀王朝的事迹仅见于佛经、部分石刻和塞琉古国使者的见闻,难以推断灭亡原因。孔雀王朝末年,王权衰落,印度重新分裂为许多国家。孔雀王朝约前180年为巽伽王朝所取代,当时最后一王巨车王(英语:Brihadratha Maurya)的军队首领华友(英语:Pushyamitra Shunga)篡夺了政权。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到处派遣传教师至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据说孔雀王朝仍然有后代在摩揭陀作为藩王留存下来。在玄奘访问印度的时代,摩揭陀地区有一个叫满胄王的小王公自称是孔雀王朝的末裔,当然这可信度是很低的,因为当时有许多王公都冒充是孔雀家族的后代。孔雀王朝国王一览(大约在位时份)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遗迹宾头娑罗时期的银币鹿野苑阿育王柱毘舍离阿育王柱阿育王柱上以婆罗米文书写的阿育王诏书桑吉大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时期的雕像孔雀王朝时期的夜叉雕像

相关

  • 底波拉底波拉(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泛音泛音是指分音列中除了基音以外的任何一音。当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而产生基音(第一分音)时,在该基音上发出的微弱的音。如果分成几段振动就会产生一些泛音(上方分音)。听者一般
  • 高铁血红蛋白症正铁血红蛋白血症(methemoglobinemia),或高铁血红蛋白症、变性血色蛋白血症、变性血红素血症、变性红血球血症、急性变性血红素症,是指因血液中异常的出现过多不能带氧的正铁血
  • 整体化整全观(holism)的主张,是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根据此一观点,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
  • 巴特那巴特那(Paṭnā,印地语:पटना,旁遮普语:ਪਟਨਾ),又译帕特纳,为印度比哈尔邦首府,隶属于巴特那县,古称华氏城,2001年人口1,376,950,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外交家麦
  • Tbsub2/subOsub3/sub三氧化二铽,化学式Tb2O3。白色粉末。与其他主要镧系氧化物类似,三氧化二铽有两种晶体结构。较稳定的一种结构是缺陷萤石型结构(方铁锰矿(英语:Bixbyite)结构),晶格参数 a = 10.72 Å
  • RuOsub4/sub四氧化钌(RuO4)是一种反磁性的、正四面体构型的钌化合物。正如理论预测的那样,它是对称的非极性分子,但很不稳定。类似的四氧化锇用途更广,也更为人们所知。它在多数溶剂中都不稳
  • 江,可以指:
  • 骄傲骄傲(英语:Pride),又写为憍傲,是一种内在的情绪状态,一般而言,有两大类常见的意涵。作为负面的意思,骄傲是指一种对于个人的地位或成就的自我膨胀与炫耀,通常与傲慢(hubris)是同义词。
  • 美尼尔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是内耳的疾病,其症状是会突然眩晕、耳鸣、听力减损,而且耳朵有肿胀感。最典型的症状是一开始只有单侧耳朵有症状,不过后来可能双耳都受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