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福龙丸

✍ dations ◷ 2025-09-10 12:26:42 #被爆者,日本船舰,比基尼环礁核试验

第五福龙丸是日本一艘远洋鲔鱼渔船的名字,受到1954年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爆氢弹所产生的高能辐射感染。在试爆后的数星期,船上船员皆为急性辐射综合症所苦,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慎经由输血而得到了丙型肝炎。除了无线通信长久保山爱吉以外,其它船员全数痊愈,久保山爱吉则在半年以后的9月23日死于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久保山爱吉被视为第一个死于氢弹的受害者。

1954年3月1日,在马绍尔群岛附近海域捕鱼的第五福龙丸,受到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的水下氢弹试爆“城堡行动”所产生之辐射影响,渔船上23名船员和船上的渔获全受到核污染。虽然在试爆时,第五福龙丸在美国设定的危险水域以外捕捞,但美方对这次核子试爆的威力估算错误,爆炸当量超出预期的2.5倍,致使第五福龙丸的船员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一直暴露在放射性降尘(“死灰”)的照射下而受害。之后美国将危险海域扩大,除了第五福龙丸外,当时在危险海域内作业的渔船数目不详。据估计,当时受到氢弹试爆影响而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渔船可能有数百艘。

第五福龙丸遭受到氢弹试爆的辐射所污染的事件,引起当时日本国内激烈的反核运动。由于担心反核运动转变为反美运动,美国方面紧急与日本政府进行辐射被害者的补偿交涉,提出总计200万美元的补偿金额。附带条款是“日本政府不要再追究美方责任”的担保书,以解决此事。

第五福龙丸最初是在1947年时,在和歌山县古座町(日语:古座町)(今串本町)以鲣鱼渔船第七事代丸(だいななことしろまる)的身份下水启用,之后在静冈县烧津市进行改造以后成为一艘鲔鱼渔船,改名第五福龙丸。1954年3月1日在太平洋上进行渔捞作业时遭受到核爆间接伤害,一直到3月14日返回母港烧津港时,铁丝渔网都还处于张开的状态没有收回。在经过科学家的检查之后,第五福龙丸被日本文部省收购,隔年8月移至东京水产大学(今东京海洋大学)所属的品川岸壁泊靠。

之后,第五福龙丸旋即接受检查并且去除放射线,并转送至三重县伊势市的强力造船所进行改造,成为东京水产大学的练习船隼丸(はやぶさまる),以千叶县馆山市为母港。

1967年,由于船体老朽,拥有单位决定将隼丸报废,在拆除掉一些还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之后,将废船身送到东京都江东区梦之岛旁的第15号掩埋场拆解抛弃。但在同年,东京都的一些政府职员发现到它的存在而发起保存旧船的运动,将它安置在梦之岛的第五福龙丸展示馆(日语:東京都立第五福竜丸展示館)永久保存展示,直到今日。

1959年,第五福龙丸事件发生后的第5年,日本导演新藤兼人拍摄了一部同样名为《第五福龙丸》的电影,由宇野重吉(日语:宇野重吉)饰演在灾难发生半年后过世的无线电长久保山爱吉。

美籍画家班·夏恩(英语:Ben Shahn)(Ben Shahn)以第五福龙丸为主题,创作了连环画《福龙》(ラッキードラゴン,Lucky Dragon)。

著名日本画家、雕刻家冈本太郎也以第五福龙丸为主题,创作了大型壁画《明日的神话》(明日の神话),现收藏于东京都南青山的冈本太郎纪念馆(日语:岡本太郎記念館)。

日本著名的怪兽电影系列《哥斯拉》(ゴジラ)曾影射第五福龙丸事件,在故事中叙述因为核子试验造成的污染,导致生物突变而产生了巨大的怪兽。

日本纪录片导演伊东英朗在2012年执导了《放射线を浴びた》。该纪录片主要揭露了第五福龙丸事件的秘辛。

相关

  • 耳咽管耳咽管或称听管、咽鼓管、欧氏管(英语:Eustachian tube、E-tube或 auditory tube),是连接咽喉和中耳的管道,在解剖学上属于中耳。成人的耳咽管约3.5厘米长。耳咽管可以维持中耳和
  • 氨苯砜达普颂(英语:Dapsone)又称氨苯砜、二胺苯砜或DDS(diaminodiphenyl sulfone),是一种抗生素,常与利福平和氯苯吩嗪(英语:Clofazimine)一起使用并用于治疗痳疯病 。达普颂是治疗肺囊虫肺
  •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Acid-base indicator),或称pH指示剂、氢离子浓度指示剂,是用来测试pH值的化学试剂。它们本身是弱酸或弱碱,并含有色素,在滴入溶液时色素会与H+氢离子或OH−氢氧离子结
  • 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或普丹战争)在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丹麦语:Krigen i 1864),在德国称为德丹战争(德语:Deutsch-Dänischer Krieg)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
  • 利隆圭坐标:13°59′S 33°47′E / 13.983°S 33.783°E / -13.983; 33.783利隆圭(英语和奇契瓦语:Lilongwe)是马拉维的首都(1975年1月从松巴迁来)、第二大城市,位于马拉维中西部利隆圭河
  • 粟米蛇玉米蛇(学名:Pantherophis guttatus)又称作红鼠蛇以及玉米锦蛇,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食鼠蛇,由于它腹部的斑点状花纹看起来像玉米而得名“玉米蛇”。它们经常在玉米粮仓出没,都是
  • 比利小子亨利·麦卡蒂(英语:Henry McCarty,1859年11月23日?-1881年7月14日),又名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此外也使用过化名威廉·H·邦尼(William H. Bonney),是美国旧西部的法外之徒和枪手,曾杀
  • 里奥·哈扬托12(里奥·哈扬托(印尼语:Rio Haryanto,1993年1月22日-)是一位印度尼西亚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曾效力于马诺车队。他将成为印度尼西亚史上第一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哈扬托在他的家乡展
  • 索美塞特郡旗索美塞特郡旗(flag of Somerset)是英国英格兰索美塞特郡的旗帜。在2006年至2009年,索美塞特郡举办了选出郡旗的活动 ,当地的报纸和BBC索美塞特郡也参加了这一活动。2013年7月,现
  • 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德语:Schöpferische Zerstörung;英语:creative destruction,又称创造性毁灭)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其创新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